9月1日,风和日丽,睢宁县高党村年逾5旬的王丙贤,抱着孙子坐在自家门口,他的背后,是一栋带有小花园的二层小楼,古色古香,典雅别致。而两年前,他所住的老房子还是另外一番模样,老村小巷,斑驳院墙,被岁月雕刻得破旧沧桑。
和王丙贤一样,高党村的村民就住在这样崭新的小楼里,让来过这里的每一个外村人都惊羡不已。这得益于睢宁试点的牵引性工程——土地制度综合改革,借助这项改革,睢宁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以土地撬动发展的新路径,也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睢宁经验”。
李伟豪 文/摄
变革 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释放土地红利
王丙贤说,自己和爱人平日里主要在家照顾两个孙子,侍弄点田地,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现在的新房子140平方米,上下层各70平方米,不仅自家房子造得漂亮,而且村里的环境也是焕然一新。
走进高党村,崭新的两层小楼前鳞次栉比,道路洁净,绿树成阴。“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能变成这个样子,不少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一位在广场上锻炼的大妈说,在高党村,除了联排的两层小楼,还有一栋栋5层高的楼房,“一些年轻人想住楼房,政府就给设计建造了楼房。”
高党村,只是睢宁这次土地综合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在双沟镇官路村,一个名为“官路小区”的庞大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地正在兴建,可容纳1.1万人,按照规划,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一应俱全,数百米范围内有超市、学校、社区广场等。
睢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双沟镇党委书记杨剑舒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原本有四个行政村,不仅居住散乱,而且环境堪忧,医疗、卫生、学校等配套更是跟不上,村民生活水平低和收入增长慢,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双沟镇积极破解土地、资金制约的瓶颈,全面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地建设。
在睢宁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双沟镇实施了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将57个自然村整合为3个集中居住区和2个特色居民点,拆除旧面积1942亩,可新增耕地1737亩,目前已完成复垦1300亩。在改变乡村面貌、提高城镇化率、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来说,双沟镇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征得至少95%以上村民同意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通过筹借以及建筑公司先行垫资的方式,启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第一轮建设。集中居住使得村庄占地大大减少,腾挪出来的宅基地通过复垦成为耕地。根据试点政策,新增土地指标可以腾挪到镇区,镇里把这些指标用地挂牌出让,所得用于返还欠款和工程款,形成循环。
而村民搬迁进驻新小区,是按照“拆一补一,互找差价”的办法来实施的,也就是拆一平方米补一平方米,对村民原住房进行评估,包括厕所、太阳能、种植的树木等所有房屋附属物,全部都计算在内。而新房价格,是低于成本价的,一般每平方米1100—1200元,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差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00元—300元之间,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这意味着,村民原来的房子,最低评估价每平方米也在800元以上。
目标 “十三五”建10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老百姓愿意住什么样的房子,我们就给他建什么样的房子。” 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他的施政心路。实际上,高党村就是一个例子,那些老年人多住在2层小楼里,而一些年轻人则住在5层高的楼房里,而这都是根据他们的意愿来完成的。
据了解,睢宁县的土地综合改革,市围绕徐州市委、市政府“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决策部署,实施的以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在内的多项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红利,实现节约集约、生态富民的目标。
推进“多规合一”,睢宁县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控引领作用,实现全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被优化调整为232个中心村,形成一个中心、5个中心镇、10个管理示范镇和农村集中居住点的“1+5+10+232”城镇布局结构,并实现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生态农田划定。
接着,为实现规划蓝图,睢宁加强综合整治,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资源有效整合、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不断拓张城乡发展空间。以“十三五”期间建设10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目标,推动县域公共资源最大限度流向农村。去年以来,睢宁县累计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46个,打造出了高党、官路、湖畔槐园等一批具有苏北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自然生态村。
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土地红利,睢宁以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推进土地制度综合改革,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也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睢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