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迎接十九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快报记者再上央视讲述生态故事
塞罕坝、宜兴周铁镇、南京IT女……鲜活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精彩感人
  现代快报记者赵丹丹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分享绿色生态故事
  刘海莹
  陈忠强
  何源

  昔日荒漠,如何用55年时间,变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氧吧?太湖周边林立的化工企业,要花多少代价才能让它们搬迁?南京IT女,她的“零垃圾”生活我们能复制吗……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全国150多名记者深入全国调研,寻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有序的地方。8月27日21:50,央视二套播出《对话》节目, 主持人陈伟鸿邀请参与调研的多名记者和嘉宾,分享发展与生活中的绿色智慧。现代快报记者再次作客《对话》节目,讲述绿色生态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骏 赵丹丹/文 吉星/摄

  开场风光片

  快报精心制作

  讲述塞罕坝传奇

  《对话》节目一开场,就播放了一段风光片,把观众带进一个美丽的塞外世界。

  这部名为《24小时·塞罕坝》的风光片,由现代快报团队耗时一个多月精心制作。视频只有短短的150秒,但把塞罕坝24小时中最唯美、最摄人心魄的景色,都摄录了进去,每一帧镜头都能做屏保。8月2日该视频上线后,10小时点击量突破2000多万次,网友称之为“最走心的风光片”。

  美丽景色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奉献、传承、创造的绿色生态传奇。位于河北的塞罕坝,拥有112万亩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但是,在55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原和沙漠。

  节目把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邀请到了现场,请他讲述了这55年来的传奇故事。刘海莹带来了林场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宝贝:一把锹、一双羊毛毡做的靴子。刘海莹说,当年,第一代塞罕坝人,就是用这把锹,种下了这百万亩林海。而这双靴子,也见证了塞罕坝人的艰苦。这个地方虽然距离北京只有200多公里,但因为海拔高,最低温度只有零下43℃。就是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塞罕坝人创造了奇迹。

  宜兴周铁镇

  关停化工企业

  守住了太湖的美

  如果说塞罕坝人在荒原上种树,是在做生态“加法”,那么,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为了保护家乡的水,却在做着艰辛的“减法”。

  和刘海莹一同跟陈伟鸿对话的,还有来自江苏宜兴周铁镇的党委书记陈忠强。太湖美,美在太湖水。然而位于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市周铁镇,此前先后开办了300多家化工企业,经济上去了,但是太湖水却越来越脏。2007年暴发的蓝藻污染更是让居民饮水成了问题。而如今通过关停企业,治理太湖,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湖里的水生物也越来越丰富。

  在节目现场,陈忠强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关闭搬迁太湖周边的污染企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太湖治理新路子。他说,2007年以来,周铁镇关停化工企业109家,连一批产出规模达150亿元的化工项目都坚决淘汰出局,“江苏省委省政府还提出了‘263专项行动’,我们今明两年还要关28家化工企业。”

  10年间,周铁镇宁可放弃金山银山,也要换回绿水青山。

  当年周铁镇化工厂主张涛转身变成了种植葡萄的大户。现场,张涛还特意带来了新鲜美味的葡萄,让主持人和观众品尝。

  南京IT女

  致力垃圾减量,用行动影响他人

  除了关注城市的绿色发展,现代快报记者在调研中也记录下了大家绿色生活的变化。在《对话》节目中,快报记者赵丹丹向大家推荐起南京“零垃圾”女孩何源。

  赵丹丹向陈伟鸿介绍,南京28岁的软件工程师何源是致力于垃圾减量的一位环保达人。她不用洗洁剂洗碗,而改用小苏打、茶籽粉;她把家中的塑料瓶、废纸箱、牛奶盒、玻璃瓶收集起来,送往回收地点,变废为宝;她家的果皮、菜叶都收集起来堆肥;她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生活中把环保做到极致,用行动影响他人。

  节目现场,何源特意带来了一个百宝袋,这个百宝袋是她的朋友制作的。

  何源向大家展示,百宝袋内第一件宝贝是饭盒和水杯,用饭盒可以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去超市购物,可以用饭盒买豆腐、买肉。而第二件宝贝是便携餐具,里面有筷子、勺子和不锈钢吸管,这样就餐时可以不需要用一次性的餐具。

  “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但是很多人也许很难在短时期内去接受,并且践行。这部分人你怎么去影响他们?”陈伟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何源坦言,她在家里做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最初老公非常不理解,但是大家对好的环境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她在家里准备了一个可回收物的桶,不套垃圾袋,让老公把干燥的废纸、塑料瓶等扔在里面。同时准备了一个带盖子的厨余桶。时间长了,老公也养成了习惯。

  听了何源的分享,陈伟鸿由衷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环保之家。”

  聚焦“双绿”

  快报报道了

  7座城市11份样本

  在节目中,来自贵阳的80岁的雷月琴老人,30多年坚持沿河巡查,遇到不文明行为就劝导制止的事迹,感动了不少观众;来自珠海的骑行爱好者陈讯影也和大家分享了骑行的乐趣;农民日报记者在见证“中国煤都”——山西大同的变迁后,兴奋地写下了一首歌词《大同蓝》……

  今年7月起,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现代快报等媒体的150多名记者,奔赴全国127个地方,寻找绿色生活与绿色发展的生态样本。记者们进村入户看变化,田间地头访实情,真实地感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建设成果。

  从退圩还湖、污水治理,到生态修复,在这次“双绿”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一共报道了7座城市中的11份样本。这些报道中的主人公,有河长、船娘、守绿人,也有“零垃圾”生活践行者。

  在8月18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现代快报记者鹿伟和大家分享了江苏徐州贾汪的绿色发展奇迹。8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聚焦“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现代快报记者李伟豪通过船娘的故事,再次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徐州贾汪的生态之变。

  8月27日的《对话》节目中,现代快报记者赵丹丹讲述身边的环保故事,这也是今年快报记者第二次作客《对话》节目。

  今年4月底开始,一场“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行动拉开序幕,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现代快报等媒体的120名记者奔赴中国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调研期间内,他们跟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见证了最坚韧而精彩的乡土中国。

  6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王冬艳、臧晓松等作客《对话》节目,与主持人分享驻村调研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