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重新走入校园,当书法作品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庭,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书法开始产生兴趣,我们也逐渐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对书法正确地认知?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好坏?《艺+周刊》特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乐泉先生,请他与大家共同聊一聊对书道的理解。
一切的学习,都将会在以后的实践当中慢慢放下。最初的取舍,也会因人、因时而异。有些人,起初临什么帖像什么帖,上手很快,难免沾沾自喜,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自我满足。然而,对于潜心修习艺术的人而言,技术方面的东西可以练就,却非最终的目的。审美高度与创造意识,在于人的内在心相与气息的殊同。既需要长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取舍、领悟、生发,更需要恒久的毅力与慧心。天天苦练的人,未必能成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未必不成功,其间方法很重要。前者或许太执著,用心过重,以为只要下足工夫,熟练掌握了一般的书写技巧,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识见不高,即如盲人摸象。人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心态及审美的高度,都离不开学养、见识、品位与人的襟怀。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这样的修为,否则一切皆为空谈,其作品也会是千篇一律,既不能耐人品味,也长久不了。
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承,靠的是长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技法仅仅是手段,书道表现的应是作者的内心气象。
智慧不需要解读。所谓慧心,亦是内心的觉醒,与匠俗之见有着本质的区别。修持本心,方能淡泊明性,宁静致远。
人皆有悟性,程度与机缘不同而已。书道只是一种内在审美与气质的转换。一个缺乏文化思维的民族,便会失去创造的活力,人亦如是。学习可以获得不同的启发与快乐,可以使心灵升华。取舍有度,变化殊途。因果存于瞬间,思维空间决定了书写空间。
人类汲取天地之精华,创造物质世界,然而,只有进入自然之道,天地精神才能得以复归,书道的文化意识与精神空间于此提升。人生的体验,可以随机获得觉知,书道亦是如此。觉知便是人性的开启,生命启程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