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9版:迎接十九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满满一桶水瞬间钻进混凝土路面,这神奇一幕发生在江西萍乡
一座城市的“治水魔术”
  可以“吸雨”的玉湖公园
  改造后的城区路面
  把一桶水倒在改造后的小区路面上,水被瞬间吸干

  满满一桶水,浇下去不到1秒时间,居然都钻进混凝土路面消失,这魔术一般的场景发生在江西省萍乡市。在萍乡市建筑设计院工作的90后姑娘张玉,是这场“城市治水魔术”的参与者。2015年,萍乡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两年的建设,萍乡老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张玉终于摆脱了雨后穿拖鞋上班的尴尬,“今年连续十几天大雨,出门上班都不担心湿鞋了”。

  在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市已经连续两年名列第一。而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百年煤城萍乡大力发展“海绵建材”,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

  

  现代快报记者 臧晓松/文 施向辉/摄

  百年煤城的

  内涝尴尬

  “不是有车就行了,你还得有船”

  张玉以前最怕下大雨。

  1990年出生的张玉,在萍乡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她所在的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这里是赣湘水系的分水岭,地势比相邻的县市高,天然储水条件差,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上游的水都流到城市里,老城区极易发生内涝。

  张玉家所在的万龙湾地区,就是萍乡市最有名的内涝区。“以前下雨时,我都是穿着拖鞋去上班的。”赶上连续大雨时,万龙湾等地的老城区居民只能无奈“看海”——汽车车身都会被淹,行人更是无法通行。“我同事经常开玩笑说,我住的那个地方不是有车就行了,还得有船。”

  转变从2015年4月开始,萍乡市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在市区规划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确立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的地方以及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试点。

  也就是在那时,张玉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地处万龙湾上游的玉湖公园,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萍乡市建筑设计院负责玉湖公园的改造设计。

  张玉没有想到,这个任务竟解决了自己“怕雨”的毛病。

  压力之下的

  生花妙笔

  上游玉湖公园改造,下游不再“看海”

  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无太多经验可循。“我们前期的压力其实非常大。因为‘海绵城市’是个新名词,把理论变成实践非常难。”张玉和同事们开始忙碌起来。从最初4人参与方案设计,到后来近二十人参与进来,接着又请北京的专家优化方案。

  “接到任务之后连续加班三个月,从白天到晚上都在研究设计方案, 特别头疼。”在张玉和同事们的构想中,玉湖公园应当承担“调蓄池”的作用,“也就是要控制上游的雨水,防止上游雨水加剧城市内涝。”

  在进行了彻底的清淤之后,萍乡市建筑设计院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渗透塘、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应用技术,增强了“海绵”功能。为了兼具实用和美观,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张玉和同事们还专门到扬州的瘦西湖、杭州的西湖考察寻找灵感。

  可以“吸雨”的玉湖公园,在今年春节前夕完成“海绵”改造后,成了附近居民休闲漫步的绝佳去处。

  更高兴的则是万龙湾一带的居民。一个多月前,连续十几天的罕见大雨袭扰萍乡,张玉发现,万龙湾内涝区的“海景”居然不见了——雨天穿拖鞋的尴尬、 出门要坐船的笑话,终于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而成为了历史。

  海绵城市的

  治水魔术

  一桶水倒下,不到1秒就全钻进混凝土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萍乡这座城市。以往严重内涝的道路、设施破损的公园、老旧的小区,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萍乡市建设局小区,是萍乡最早进行“海绵”改造的小区。小区内的路面、停车场全部换上渗水路面,而池塘边五颜六色的透水砖,则是萍乡对“海绵建材”集中实验的成果。“我们当初就用一桶水倒下去,直观地比较产品优劣。”萍乡市海绵办项目管理科科长陈涛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工作人员还通过实验室检测抗压、抗折系数等,来判断透水砖优劣,“这为我们后续铺砖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萍乡还建设了全国首个“海绵特色小镇”——安源区五陂镇:明月廊铺上透水青砖,小广场使用透水塑胶,停车场采用透水混凝土。据悉,该镇提出“一带一核四片区”规划,拟打造一座以旅游观光和概念科技为产业支柱的特色小镇,并将成为展示海绵理念的旅游胜地和产业高地。

  现代快报记者也在萍乡多地现场试验:满满一桶水,浇下去不到1秒钟,居然都钻进混凝土路面消失了——“海绵体”把水全部吸进“肚子”里,地面见不到积水。

  萍乡市海绵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改造提升,市区内84个积水点未出现内涝预警, 43个小区的1.2万户、超过4万名居民免受内涝之苦,而且年节水达到256万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江南煤都的

  绿色转型

  海绵材料远销省内外,产值超20亿元

  萍乡市堪称惊艳的“治水魔术”,为这座“江南煤都”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

  58岁的罗接发就从中寻找到了商机。他在20多岁时开过渣土车运煤,上世纪90年代起从事煤炭生意,“后来煤炭生意已经不好做了。”2008年3月,萍乡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时的罗接发早已转型成立萍乡市龙发实业有限公司,从事工业陶瓷生产。如今,国内70%以上的工业陶瓷都产自萍乡市湘东陶瓷产业基地。

  在萍乡市大力打造“海绵城市”之初,罗接发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透水砖,原材料就是此前随处丢弃的废弃陶瓷。

  在龙发实业的生产车间,打包好的陶瓷透水砖一眼望不到头。除了萍乡市以外,接下来它们将被运往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如今在萍乡,海绵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已经有40多家,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了本土市场需求,而且远销省内外,产值超过20亿元。

  在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市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