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重新走入校园,当书法作品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庭,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书法开始产生兴趣,我们也逐渐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对书法正确地认知?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好坏?《艺+周刊》特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乐泉先生,请他与大家共同聊一聊对书道的理解。
从书法艺术的本体而论,徐生翁先生的魏体行书显得极其另类。他从北魏雄强角出的《龙门造像》诸刻、《石门铭》、《史晨》等摩崖、汉碑及锺鼎、彝嚣的铭文中,找到了完全属于个人的审美元素,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行楷书表现手法,这是寻常书手难以觉察到的笔墨体验,并一以贯之,在其写意花卉中,此种充满金石味的笔线,厚、拙、沉、净中透出散逸的情怀,不动声色却令人回味。其特有的笔致,正如其人一样,随性而不刻意,执拗顿顽却不霸悍。生翁之书,生前鲜为人识,其画则为其书所掩。河北艺坛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一是以写意戏曲人物见长的韩羽,其笔下人物,性格鲜明,着墨以虚当实,虚灵不昧。其文亦恢谐幽默,妙趣横生,得大自在也。
北鱼先生大名季酋辰,是当代画坛极富人文意境并通晓禅理的有识之士。其画散淡通透,冷逸孤寂,禅机隐伏,空彻见性。惜其草书失之轻浮荒率。
北方画坛吴悦石,笔墨老辣雄肆,自见风骨。所画以实击虚,意趣相兼。出之白石,隐约缶翁。其书则气韵不足,稍显粗率。
海上尚有豫园了庐先生,曾见其所写蔬果册页,笔墨疏淡天成,枯湿浓淡,率性为之。肆意而旷达。悠然的笔意,似山林之外的流水,自在从容。其书率真入古,不失文气。“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序》)古人所示“通会”者,非在笔墨,非在文字,却总在人格,气质,学问,修养,见识,品位方面,见得通透。而自然通透的笔墨,当然旷达,小中见大,况味无穷。如见羲之《奉桔帖》迹化于笔端,山林之气,松秀停云,令人怀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