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名医名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让我最后一次救病人吧”
大爱医生捐献角膜,光明继续留在人间

  “让我最后一次救病人吧。”8月4日23点08分,宿迁市沭阳县协和医院原副院长陈德权停止了呼吸,享年52岁。离世时,这位生前救过无数病人的医生选择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帮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8月8日上午,在沭阳县殡仪馆,陈德权生前的同事、他的病人以及自发赶来的市民2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带着对陈医生离去的无尽哀思为他送行。

  说起陈德权捐角膜一事,妻子江雪说:“我们感到很欣慰,他也没有遗憾了,在人间传播了大爱。”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安莹

  他走了,留下一双眼睛看世界

  2017年8月4日,在宿迁市沭阳县协和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曾经为无数人做过手术的陈德权躺在病床上,他面容憔悴,每一次呼吸都很艰难,生命只能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晚上11点08分,随着警报声,心电图机显示出一条直线,在旁守候的医护人员悲痛不已……

  根据陈德权的遗愿,值班医生联系了沭阳县红十字会,将眼角膜捐赠出来,把光明继续留在人间。

  陈德权从事骨科专业30多年,先后开展了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全膝关节置换、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多项骨科大手术数千例。医术高明过硬,使得陈德权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化疗8次,还坚持上门诊和手术

  2016年7月,陈德权不幸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患病期间,陈德权做了8次化疗,身体极度虚弱,整个人瘦了20公斤,腰都直不起来了。就是在这样的病痛折磨下,陈德权还是放不下病人,在治疗间隙,坚持工作在医疗一线。每天,上门诊、查房、为病人制订手术方案……

  刘继文是陈德权20多年的老同事,他告诉记者,“我们都劝他,老陈,你好好养病,工作不要太累了。可是他总是跟我们说,我是个医生,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真的到那一天就不能再看病了。”

  2017年4月份,有一位病人慕名找到陈德权,要求能为其做髋关节置换手术。那时的陈德权刚刚做完一期化疗,看着病人殷切的目光,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亲自主刀并顺利完成手术。

  陈德权的同事说,作为一名医生,他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始终将医德放在第一位,每一位经他诊治的病人,他都要反复权衡、论证,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

  据刘继文回忆,陈德权在一次查房时,发现一位年长的病人正要下床,他立即蹲下身子为老人穿上鞋子,这个细节不仅让老人感动,也给在场的年轻医生做出了榜样。

  妈妈,让我最后一次救病人吧

  2017年7月份,陈德权的病情恶化,癌细胞侵犯到肝脏。

  作为一名医生,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提出捐献眼角膜的想法。“不行,太遭罪了,你生病已经受了太多折磨,怎么死后再…….”家属得知后,陈德权年近80岁的老母亲首先反对。家人不同意,陈德权急了。他把老母亲叫到病房:“妈,我是医生,就让我最后一次救病人吧,不要让儿子带有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在陈德权的坚持下,家人和亲友含泪同意他的决定。

  7月27日,陈德权在病榻前与沭阳县红十字会签署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

  解读

  角膜移植是角膜病患者

  重获光明的唯一希望

  南医大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薛劲松介绍,角膜疾病是当今世界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我国目前有400多万的“角膜盲”的病人,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病患者重获光明的唯一希望。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部负责人刘文华介绍,2001年,南京成立红十字眼库,截至今年已经捐献角膜700片左右,占到江苏捐献量一半左右。

  一个小小的角膜有时能让多个患者重见光明,但因捐赠量相对较少,很多患者无法及时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我们的眼库也常常面临‘有库无膜’的尴尬现状。”刘文华坦言,南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一万多人,他们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每年的捐献量只有100片左右,有机会实施手术的患者只有1%。

  刘文华介绍,角膜不需要解决配型的问题,只要角膜质量好,没有传染病等疾病的问题,在死亡后的6小时以内都可以进行移植。“很多人对捐献角膜还有误解,认为是要摘取整个眼球,其实不是,医生只是摘除薄薄的一层角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