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意大利卡夫卡”布扎蒂书写
孤独悲怆的生命寓言
  《鞑靼人沙漠》
  [意] 迪诺·布扎蒂
  重庆出版社
  2009年11月
  九月的一天早上,年轻的乔瓦尼·德罗戈从城里出发,前往巴斯蒂亚尼城堡服役。这个俯瞰着北方荒凉沙漠的古堡早已被世人忽视,德罗戈的生活空虚乏味。满腔热情的他渴望能够尽快与鞑靼人作战,建立功勋,证明自己和城堡的价值。然而鞑靼人却一直了无踪影。在漫漫无期的苦苦等待中,
  迪诺·布扎蒂生长在米兰,也终结生命于米兰
  迪诺·布扎蒂
  (1906—1972)
  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兼画家。他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贝鲁诺市,幼时移居米兰。1928年他毕业于米兰大学法律系,担任过地方记者、音乐评论版副主编、地方版主编、战地记者。1966年短篇小说《魔法外套》结集出版,两年后问世的短篇小说精选集《神秘小店》,可以说是他神秘、幻想风格的代表作品。《鞑靼人沙漠》确立了布扎蒂的文学地位

  □邵风华

  1

  尽管直至晚年才出版诗集,但在我看来,迪诺·布扎蒂首先是一位诗人。若非如此,他对生命的孤独何以体味得如此之深,又对命运的苍凉之感表达得如此充分。当然,或许音乐同样给了他如诗歌般强烈的影响,因为布扎蒂从小喜爱音乐,并精于小提琴和钢琴演奏,而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都是以“悲怆”为主题。诗歌与音乐,本来就是最为相通的艺术。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布扎蒂的作品虽已在国内翻译出版多部,但他的名字还是较为陌生,提起布扎蒂,甚至一些写作多年、熟读经典的作家朋友亦是一脸茫然。而在意大利,他可是一位在卡尔维诺之前就已经家喻户晓,并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家。另外,布扎蒂还是一位著名画家,终其一生,他都在用画笔记录意大利的北部群山,就像一个意大利的塞尚。而群山这个意象,多次出现在他的写作中,从而成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布扎蒂在14岁时的首个文学成果,就命名为《群山之歌》,他在27岁时正式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则名为《山中的巴纳伯》。一个作家的一生之中,都有一个来自童年的印记,或从少年时期就深入内心的符号化系统,关乎他对世界的根本认知。

  迪诺·布扎蒂,1906年10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贝鲁诺,一个匈牙利裔的富裕而古老的家族,这个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他的父亲是两所大学的国际法学教授,母亲则是个饱读诗书而又多愁善感的女性,一位职业兽医。他的外祖父是一名医生,而舅舅迪诺·芒托瓦尼是一位知名作家。在米兰读完中学后,为继承父亲的衣钵,他入读米兰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期间,布扎蒂入伍服役,成为军校学生。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律、责任、时间等概念成为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这在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和最重要的作品《鞑靼人沙漠》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1928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进入著名媒体《晚邮报》工作,先是做了七年地方版记者,又做到音乐评论版、地方版的副主编、主编、特派员和战地记者,直到做到总编,并在这个岗位上退休。他曾被委任社长一职,但因为过于自谦,被他推辞了。用意大利评论家克劳迪欧·托斯卡尼的话说,“那甚至接近自我贬抑。”这种退缩型人格,我们可以在《鞑靼人沙漠》的主人公德罗戈的身上窥见踪影。

  2

  在布扎蒂开始他文学生涯的时期,意大利的文学界是掌握在亲法西斯的作家手中的,因此,布扎蒂要避开政治对于文学的压制,而将笔触对接到人性的根本之处,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我猜测,除了对文学的理解之外,这也可能是形成布扎蒂文学面貌的外因之一。从出版于1935年的第二部作品《老森林的秘密》开始,布扎蒂即将“心底的欲望、童年景象或无意识的幽暗影像”付诸笔端,来表现一种如梦似幻或身处噩梦的氛围,从而为自己赢得了“道德寓言作家”的名声。

  他的短篇小说《海怪K》(收入短篇小说集《魔法外套》),最为典型地表现了他的作品的寓言性质。一个家境不错的孩子,在十多岁的时候由父亲带着出海锻炼,从此开始了不安的一生,虽然他长大成人之后,娶妻生子,生意也经营得不错,但一直在逃避一个名为“海怪K”的巨兽,据说它只吃它盯上的人,而一旦被它盯上,就会穷尽一生追着那人,直到把他吃掉。提心吊胆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他成为一个即将病死的老人,于是他交代后事之后,决定独自去海上与海怪K作个了结。可是海怪却告诉他,它并不是来吃你的,“海王命我为你带来无比的智慧与财富。我追赶了你一生,你却始终在恐惧中逃避。”它张开嘴,舌头上放着一颗拳头大的宝珠。老人拿起宝珠,海怪K又用嘶哑的声音说:“有了它,你这一生,本可以成为不朽的帝王、辉煌的伟人、富可敌国的商贾。现在这一切没有意义了,你我都已经太老了……”很久以后,一艘小船被风浪推到了沙滩上,人们在小船里发现了一具骷髅,骷髅的手指间,夹着一颗圆圆的鹅卵石。

  在写作的初期,布扎蒂并未读到卡夫卡的作品,可是《鞑靼人沙漠》的出版,却为他赢得了“意大利的卡夫卡”的称谓。尽管他对这一说法深恶痛绝,引出很大争端,人们还是不断地作出这样的联想和评判。比如意大利作家蒂姆·帕克斯就认为,“布扎蒂受到了卡夫卡的重要影响”,作家、记者卢卡·多尼内利也指认布扎蒂的作品“多多少少地、含糊地源自卡夫卡的世界”。而布扎蒂最重要的研究者、第一部布扎蒂研究专著的作者福斯托·詹弗兰切斯基则指出,在194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七信使》之前,布扎蒂根本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而长篇小说《鞑靼人沙漠》,则出版于1940年。难怪布扎蒂对冠于他的名号如此耿耿于怀。福斯托指出,两人作品的极大相似,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特殊意义有着共同的理解。”

  遭遇同样命运的,大概还可以算上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他也被人与卡夫卡相提并论。而舒尔茨与卡夫卡的偶遇,则来自他自身常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以及他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那丰富而阴郁的想象力。有意思的是,卡夫卡也勾画了大量奇诡的简笔插画。

  3

  《鞑靼人沙漠》的出版,立刻奠定了布扎蒂的文学地位,当时他年仅34岁,而这部作品其实写于他32岁那年。青年军官德罗戈被派往偏远的山中要塞巴斯蒂亚尼城堡服役,城堡面对着一片广袤无边的北方沙漠。他原本想只呆四个月就调回城里,安享普通生活的乐趣,却在那儿呆了三十多个年头,直到生命的终结。他曾对未来充满信心,一心想返城回家,后来却发现他再也融入不了原先的生活,他的母亲、朋友甚至女友在心灵上都离他越来越远,使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后来,他发现其实从他进入城堡的那一天起,就失去了离去的可能。于是,某一天北方鞑靼人的进攻带来的成为英雄的希冀,成为支撑他每天生活的最重要的信念。单调的日子在无休止地重复,每一天都与上一天毫无不同。残酷的是,三十年后的一天,敌军真的攻来了,而德罗戈已经疾病缠身,甚至连死在战场上的梦想也被无情地浇灭,作为城堡的副指挥官,他被指挥官强行赶走,只为给即将到来的增援部队的首长腾出房间。

  《鞑靼人沙漠》将“等待”这一由贝克特提出、经由更多现代主义和荒诞派作品演绎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并制造了一个悲怆的结局。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人类的终极命运?

  在写作方法上,《鞑靼人沙漠》“采用的是那种无止境的甚至是无限延缓的手法——伊利亚学派及卡夫卡最喜爱的手法”,“把小说带回到它的源头——史诗。”(博尔赫斯语)在谈到小说的创意时,布扎蒂说,它来自于自己在《晚邮报》单调乏味的夜班生活。“我常想,这种单调的日子永远休止,会白白耗尽自己的生命……特别是你发现自己沉沦于城市中的上下班日程之时。而将其转换为虚构的军事世界,就几乎是我本能的决定。”小说中的那无垠的沙漠,则来自于他在非洲做特派员时,在埃塞俄比亚看到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无论怎样,对于那个发现人生空虚,并不计后果去全力填充空虚的世纪而言,此书依旧是惊骇人心的提示符号。”这是作家蒂姆对《鞑靼人沙漠》的总结性发言。而在1972年1月28日布扎蒂因病辞世的当天,整个米兰风雨交加,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奇幻风貌——似乎也在提示一位揭示了人类荒诞命运的作家的离去。

  评价

  当代作家数量太大……但有些名字无论如何不会被后世所遗忘。迪诺·布扎蒂绝对是这些名字之一。

  ——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

  他诡奇独特、鬼斧神工的艺术特色,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看似虚构荒谬的故事里,其实蕴含发人深省自深层思考。

  ——翻译家、意大利文学研究专家吕同六

  迪诺·布扎蒂是20世纪中期意大利先锋文学之翘楚,其名著《鞑靼人沙漠》毫无疑问会被世人列为现代经典。

  ——法国《费加罗报》

  布扎蒂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