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正是南京酷热难当时节,拉美南方电视台记者从北京匆匆赶来,在南京马府街一树阴凉处,挥汗如雨,闲说郑和。她是古巴人,会说英文,但母语是西班牙语。看得出来,她做足了功课。提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如此庞大的船队,为何是郑和统领?目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有如此高的造船技术吗?郑和之后,为何就基本上偃旗息鼓了?郑和是否到过美洲?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年仅十岁的三宝被明朝大将蓝玉俘虏后,一开始在军中做秀童,后被带到南京,进了皇宫。后来又进入燕王府,得到朱棣赏识。1404年,郑和因战功被朱棣赐姓郑,后又官至四品,“内侍中无出其右”。郑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知兵习战,明成祖对他十分信赖。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家族中有人去过麦加,他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才干得到了朱棣的认可,这是他得以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目的与作用,我如是说,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它对于实现当时明王朝采取的“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外交政策,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它还肩负着“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客观上看,它还震慑了倭寇,牵制了蒙元势力,维护了国家安全。
自古以来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就相当发达,发展到明朝更是臻于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而《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所收地名500多个,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根据《郑和航海图》,其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李约瑟则说:“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他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为何后来又不了了之,是因为在明朝宣德皇帝之后,实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据《殊域周咨录》载:“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因为当时对郑和下西洋存在巨大争议,《郑和出使水程》等大批档案失踪,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是否都被付之一炬,销毁殆尽,至今成谜。
至于谁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一直以来,莫衷一是。英国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这只能是一家之言。
闲聊到郑和在南京的归宿之地。我说,牛首山有一郑和墓,多被认为是一衣冠冢。我们现在所在的马府街,也是为纪念郑和而得名。据说,马府原有房屋72间,早已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