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里,粪便是恶臭的,令人反感,人人都避之不及,但在医生的世界里,经过处理,它却可以用来治病救命。在南医大二附院,就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科室,专门利用便便治病救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任红娟
千里之遥,就靠这个救命
2016年初,李华(化名)结肠癌术后2个月在大连大学新华医院进行化疗。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丙型肝炎病史。由于多病缠身,化疗结束后出现了发热、腹痛、腹泻,白细胞减少等情况。经过治疗,白细胞恢复正常,但是腹泻却越来越重,最多达到一天要上20次洗手间。遗憾的是,粪便和血液检查,都未能证明是哪一种病原体感染。
病情持续并加重1个月,多种药物治疗都不能控制肠道的这种不明病原体的感染。经过与病人本人和家属沟通,医患双方都同意实施粪菌移植治疗。
医生向病人介绍了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并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张发明主任讨论方案,最终通过实验室人员的“流水”流程,将用干冰保存好的菌液,从南京很快送到大连大学新华医院的消化科病房。
新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按照操作说明书,将冻存的治疗用品解冻复温之后,按照流程顺利完成了治疗。治疗之后,病人的各项感染指标迅速好转,并最终达到正常水平。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腹泻很快消失。长时间生病所出现的营养不良也很快得到有效治疗,体重在3周的时间内增加了25斤。
张发明告诉记者,这样的异地挽救,几乎每周都在进行。
菌群移植是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
这种治疗方法不在教科书里,也不在医学指南里,但利用人的粪便来治病,我国在2000年前就用了,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细菌是何物。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记载用人粪治病的疗方多达二十多种。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张发明介绍,人的肠道里的菌群数量约1000至1050种,细菌数量达到100万亿个,正常的肠道菌群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一旦“和谐”被打破,某些细菌数量增多、减少或者缺失,人就生病了。“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也被称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
迄今,全世界已有数千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菌群移植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肠道感染,治疗效果最好。对于难诊、难治性肠病,包括腹泻、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等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张发明表示,未来粪菌移植的前景还是很好的。
菌群移植挑战患者的美学标准
张发明表示,面对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对医生和病人的考验是很大的,“成功的救治要建立在病人的足够信任的基础上,不少病人第一次可能很难接受这种疗法,但一项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患者的调查显示,如果病情反复,97%的患者愿意接受粪菌移植,53%的患者愿意将粪菌移植而不是抗生素作为治疗复发的首选。”
2014年,用于粪菌移植的智能化微生物分离系统成功被研制出来。张发明表示,这套智能系统不仅为患者提供“干净”的细菌,更能让操作者“干净”地工作,解决了粪菌移植推广上的一大难点。“中华菌群库”紧急救援库2015年启动,“现在一个月能治疗100人次,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我希望让全国肠道感染的病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救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