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平安银行发布了关于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的公告。根据预案,平安银行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60亿元A股可转债,以支持未来业务发展,并在可转债转股后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观察发现,近期不少商业银行都发布了“补血”需求公告,但这一次更侧重资金用于业务转型发展,相关银行的步伐正在加快。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喆 通讯员 孙晨
从可用资本角度预留空间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平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28%、9.23%和11.48%,高于银监会对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要求。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这三大指标的最低要求为7.5%、8.5%和10.5%。
尽管当前平安银行资本充足情况高于最低标准,但该行表示,为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平安银行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在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亦为可能提高的监管要求预留空间。有券商研究报告认为,若按260亿元发行规模静态测算,可转债全部转股后,可提高平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4个百分点,显著缓解其资本压力。
观察发现,今年3月,完成可转债发行的光大银行在资本充足方面也有类似的表达,他们提出“持续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并从可用资本角度为银行正常经营发展预留合理空间”。根据资本规划,在监管达标基础上,光大银行将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和缓冲区间,同时引入全面风险压力测试,以保障资本规划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内外部波动。
中小银行补资本需求强烈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不少上市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表达了募集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的需求。比如,民生银行发布了50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预案,中信银行400亿元的再融资需求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复同意。此外,上市不久的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也拟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其中,前两家银行均为30亿元,江阴银行为20亿元。根据江苏省银监局的批复,这3家银行都必须在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计入核心一级资本。
除发行可转债途径外,目前不少上市银行还谋求通过发行优先股、定向增发等形式进行资金募集,有的AH上市银行还通过H股增发获得资本补充。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充足情况是银行未来经营发展的底线,距离底线越远,相应的银行在自身转型、业务开展等方面会获得更多的便利;而距离底线越近,不但会受到更多的监管,也容易在业务发展中掣肘,造成创新停滞。平安银行在预案中谈到,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如何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考虑和解决的战略问题。
部分银行今年以来再融资需求情况
银行简称 募集资金金额(亿元) 募集方式
民生银行 500.00 可转债
中信银行 400.00 可转债
平安银行 260.00 可转债
北京银行 239.80 定向增发
浦发银行 148.30 定向增发
宁波银行 100.00 定向增发
常熟银行 30.00 可转债
无锡银行 30.00 可转债
江阴银行 20.00 可转债
这次更侧重
业务转型发展
观察进一步发现,相较以往解释的枯燥,此次不少银行在发布可行性方案时强调业务转型发展中直面的资本实力需求。
比如,平安银行提出推进智能化零售银行转型,创新“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智能网点”为核心的零售银行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和生活场景,实现服务、产品、渠道、组织等方面多点突破,打造“更懂您的智能银行”。
民生银行则提出了构建“融资+融智+融商+网融”四轮驱动业务新模式,要打造一个新版民生银行,比如深化大事业部改革、构建新型“大零售体系”,加快构建垂直化传统业务和水平化新兴业务相结合的“民生网融生态圈”等。
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从支持未来业务发展的角度考虑,只有不断提升的资本实力才能更好地保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以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支付渠道、投融资渠道、资产管理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有力的跨界竞争。
目前,一些国有银行已经与互联网巨头展开了合作,这使得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转型需求也更加强烈。未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日益交融,“银行+互联网”模式使得传统银行积极“触网”,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上述市场人士判断,在规模增速受限、资金成本高企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银行已向零售业务倾斜资源,传统商业银行“触网”已是不可扭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