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戴家峰:“静观”世间万物
  戴家峰
  1963年生于江苏
  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现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2植物五号 布面油画
  2014植物二号 布面油画
  2012植物九号 布面油画
  2012植物六号 布面油画
  2015果实六号 布面油画
  2012植物七号 布面油画

  □文/杨大伟

  个展

  2016年 “印记·台湾”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台湾艺术大学大观艺廊

  2016年 “千途万境 旨在归真”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衡艺空间

  2015年 “山静日长”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忆桥画廊

  2014年 “图像记忆”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013年 “留住感觉”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月光八号画廊

  2012年 “淡远”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月光八号画廊

  2007年 “戴家峰油画作品展” 苏州清源画廊

  宗教与哲学在东方人的思想深处处处隐藏着“静观”的思想。谈及“静观”,多数人并非从审美的角度着眼,而是把它提升到人的存在与整体生命的高度。即只有在这种静观的生命存在之中,我们才能和世界的最真实进行沟通与交流。西方文化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偏于理性,源于精确是他们的追求。中国的“静观”艺术思想很少是对具体外物的直观,更多的是内在的视象,继而因“静观”而获得形而上的视域。

  现在看来,“静观”应该是对过度技术化的反思与批判。人们在审美的宁静里可以恢复自己的完整,“静观”中可以见仁见智。“静观”意味着人的心灵与精神不过于现实,意味着非双重性。

  中国当代艺术浮躁的氛围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艺术家执迷于“静观”,他们不求现有的气氛中寻求认同,怀揣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理想,他们更像是背转身去的旅行者,内心对于艺术的“圣地”膜拜藏在绘画史的深处。戴家峰就是这个类型的画家,他甚至像一个隐士,一个将绘画语言试图向极致和深处推进的践行者。

  看过戴家峰的绘画,你会感觉到他的作品是静观默想的呈现,长于小中见大,作品中一个个瓜果、一条条山间小道、一幢幢民房散落在画布之上……那种原本活态的风景、人物和瓜果在他的画笔下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从作品中可以得出一个认识,“静观”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是消极避世,因为戴家峰自身非常关注当下文化的状态,但更多关注人的心灵层面与人存在的内在逻辑。他绘画中“静观”的态度和描绘方式有了一种批判精神。可以说当代社会的浮泛造成了人们精神中宁静感的消失,造成了人们对传统的审美“静观”精神的忽视。

  戴家峰作品既没有某种叙事性的主题,也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空间一隅、花、瓶、瓜果、蔬菜都被画者赋予了包容性和情感性特质,甚至赋予了它们沉默的态度。显然,戴家峰的绘画作品呈现的静谧源自画家冷峻的观看方式,源自他睿智的抽离,源自他在平凡物件中发现生命力的眼力。这种看似平淡的凡物抒发出生命的品质,释放出朴素真切的生命信息。作品中对于真正的绘画品质和生命力的认识源于他敏锐的感受力,因为纯粹的绘画,好比身体里的血液一样自然。画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受和理解凡俗的物质生命赋予画面的内润和灵性的超脱,平静且逐渐蔓延。单就戴家峰的绘画而言,具象、安静本就不是唯一目的,根本还在于他内在精神寻找到一种最恰当、最静笃的表达,获得了一种具有精神性含义的“静观”世间万物的方式。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戴家峰作品还可以让你在浮泛的现世感悟到佛与自然、佛与世界、佛与时空的相生相融。作品中随意摆置的各种物质,原本应该是回归本质的视觉,物体在时空中既恒定却又瞬息万变。但他悉心描绘的物体与物体交流着,物体与视觉交流着……画家让物质的静态化默默深入到观者的内心。

  身处繁华的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被物欲蒙蔽,戴家峰却使这份安于生命、从容不迫的美好依然留在他所生活的城市、工作的校园,无论是现实中平朴的风景、座椅上闲谈的男女,案几上静然的瓜果蔬菜,都在画面中释放着一种知足的淡然,而这份知足或淡然,恰恰是大多数人缺失的生命真谛。

  读戴家峰的作品,你会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灵平静, 这种“静观”凝聚着一股精神的力量,因为宁静存在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戴家峰式的不温不火

  □文/王晨

  戴家峰的色调是一贯的秋天,是一种用暖色铺垫的萧萧孤寂,这种感觉,还跟他喜欢画干枯的蔬果关系不大,即使是人物、风景,也是一片暖色下的苍凉和平静。且越后来,这种苍凉和平静就越是平铺直叙,与此无关的细节都消失在笔端,画面的呈现,类似戴家峰本人的气质,一种厚重的干净,一种腼腆的直白。

  这种色调和气质,我后来意识到:或许,这是中国古画的底色。虽然也并非原来的颜色,但这种糅合了岁月的跟土地一样的暖色,在空气和水流、基因和血液里中转,戴家峰或者偶然或者必然地感念于此。于是,他开始用小号的油画笔,不紧不慢地堆积颜料,画出这样的画。有句话说,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从未变化,只是越来越清晰地成为自己。是这样。

  戴家峰60后,囿于当年的资讯,那代人从受教到教授的过程,无一例外经历了一个兢兢业业的素描色彩阶段。他们如饥似渴地研究透视、解剖、空间、体积,靠着天分和努力打下扎实的古典写实功夫。这条线索很明晰,所以即便谁谁谁,早年的画里也都是别人的影子。构图、用色、笔触,貌似凌厉,实则拘谨,随心所欲都是后来的事,如内功到了火候,花拳绣腿才不重要。但戴家峰的画不会判若两人,前前后后有些东西一直在,比如克制、厚重、单纯,有种戴家峰式的不温不火。

  看到戴家峰,我还会想到早年的留洋艺术家,比如颜文梁。颜文梁1928年去法国,捧着家国情怀学习西方绘画,画的是腔调十足的油画,而后回国,其笔下的色彩和造型却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晚年,虽然没跟徐悲鸿、刘海粟等许多西画家一样拾掇中国笔墨,颜文梁却在提炼、熔裁的创作过程中,努力让油画语言更符合东方人细腻的审美要求。其时作品,洋溢着中国人特有的纯真、质朴、含蓄和诗的意境。

  所以从一开始,“中西融合”就是中国油画回避不了的命题和命运,所谓“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西互补”,最后都会归结到“中西融合”上来。如徐悲鸿、颜文梁他们这样比较偏激的严格的移植写实主义,又如像林风眠、刘海粟那样偏向于现代艺术,目的都在于“中西融合”,以外来画种改良中国文化传统。

  最终戴家峰这代人在时代的潮流里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更多类型的观念和创作。悟性好的表达感性、多元、跨界,能反映关注、呈现思考、揭示生命体验和生存状况。差的,不一而足。

  戴家峰属于很好的那种,有天生的敏感和领悟力,加之学养、勇气以及持续地努力,他把西方古典主义中为神、上帝和他者所规定和支配的满意欲望转移到当下、现实和自我意识中来。个人的主观意识开始占主导,偶然性、平面化和不完整的感受,逐渐置换了古典的审美经验,从而形成戴家峰审美范式的基本面貌。

  他喜欢用秋天的黄昏做背景,江南那种灰灰的天空,天未黑尽,人、果实、建筑、风景,都被褪去细枝末节,留下主要的轮廓,呈现一种低调的突兀。画面有气味、有温度、有情绪,但非常克制。综合下来,是一种陌生的日常,有诗意,兼备气韵、神采和意境。这是按东方人澄怀观道的理解方式再现的对景写生,它贴近心灵,洋溢着更为久远时候中国的情调,比如,南宋。

  如此,戴家峰在当下和过往、西方和东方里闪展腾挪,有时候笨拙,有时候灵巧。这是个过程,动手前无法想个明白,也无须想得过于明白,它最终考量的是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以及一个人的耐心和心灵的安静程度。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涉世的深入,它也代表了一种更为丰富和圆满的生活状态。

  最后,艺术家也好,手艺人也罢,戴家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抱朴守拙,笑容可掬。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