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花园名声在外,而芥子园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实际上,芥子园也是响当当的金陵私家园林的代表,它的主人是清代“玩家”李渔,流传甚广的国画必修教材《芥子园画谱》就在这里诞生。
7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独家探访发现,消失了数百年的芥子园正在重建,目前已初露芳容,有望年底建成。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赵冉
探访
移步即景,高度还原李渔造园美学
来到三条营,在蒋百万故居西侧,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正在重建的芥子园。
进入园中,里面大致分为三部分,即署门、内园和芥子园书铺。
署门部分由署门、翼圣堂和三与楼三座建筑组成。署门两侧对联“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为李渔所作。
内园是芥子园的核心部分。园内按照江南园林、明清名居建筑风格,参照李渔造园美学观点,荷塘、假山、亭榭、长廊、瀑布,疏密错落有致,情景交融。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芥子园工程项目负责人王新军介绍,除恢复芥子园原有景点如浮白轩、月榭、栖云谷、歌台外,园中还着意结合芥子园画谱中的石谱、花卉谱等精心布置,使之处处诗情画意。
历史
引领潮流,全能文人建造精致名园
在南京、在芥子园,浙江人李渔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光辉岁月。1662年,年约51岁的李渔从杭州移家六朝古都金陵。在南京的近20年,李渔除了将主要精力用在文学创作、编辑出版、经营书铺,以及创办家班外出献艺外,还建造了一座名载史册的芥子园。
芥子,就是菜籽儿。为何取这个名字?用李渔自己的话说:“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人的小小头脑其实比整个世界还大。他在园内建有浮白轩、来山阁、月榭、歌台等诸景,更妙的是在假山石矶上请名雕刻家为自己雕了一尊钓鱼坐像。
李渔一生不为官,他样样精通,长期引领艺术潮流。他的小小芥子园成为鸿儒、文人学士谈文说艺的“艺术沙龙”。
进展
已近完工,年底有望重现老门东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代名园随着李渔离开南京渐渐衰败了。后几易其主,迭经洗劫,终于湮没,至民国初期已是一片菜园。 现在,芥子园遗址所在地——中华门内老虎头一带,已是高楼林立,芥子园早已毫无踪迹可寻。
虽渐行湮没,但芥子园对我国戏剧界、美术界、园林界、出版界等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芥子园书铺的出版活动。如李渔倡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国画教科书——《芥子园画谱》,这部施惠中国画坛300多年的画谱,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都曾把它作为进修的范本。
早在十多年前,南京市政府就有重新修建芥子园的考虑,由于种种原因,重建芥子园被搁置到2016年5月份才动工。倒是李渔的故乡浙江兰溪,已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了芥子园。
据了解,芥子园的原址因为附近居民楼的关系已没有办法恢复。重建后的地址在三条营蒋百万故居西侧,与专家考证的原址江宁路西侧老虎头5号相差约300米左右。园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规模基本符合李渔“芥子园之地不及三亩” 之说。
王新军说,要完全复原芥子园很难,原貌完全无图、无实景、无实物可供参考,只能凭李渔《闲情偶寄》及其他相关文字记载,尽可能还原当年的风貌。“我们请了东南大学园林专家来设计,请李渔的后人作为项目顾问,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进行仔细考究。尽量依据文字记载,更好地复原当年芥子园的风貌。”
王新军告诉记者,当年李渔是在赤石矶余脉上造园的,余脉部分用了红石堆砌假山,“因此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去南京周边搜集红色石头,用来堆砌假山。”李渔是花卉家,现在芥子园内种植的六十多种花木,是李渔喜欢并赞美的品种,包括被李渔称为四季“命花”的春季兰花与水仙(待种)、夏季荷花、秋季秋海棠、冬季蜡梅。
据悉,芥子园的重建工程接近完工,接下来将进行提升优化工作,如制作李渔塑像、芥子园联匾等,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补缺。年底,一个古色古香的芥子园有望重现老门东。
李渔后人
芥子园这块牌子
要“用”起来
67岁的李彩标,是李渔第十一世后人,得知记者探访芥子园,他专程从杭州赶来南京。李彩标已经坚持李渔文化研究近40年,为了芥子园的重建,他2012年就来到南京,作为这项工程的顾问。
在李彩标看来,“芥子园”这块牌子不能丢,除了供中外游客游览,还要增加一些功能性建筑,充实文化内涵,作为书画爱好者学习、写生或创作的场所。“要布置有关李渔文化的文图展览,给对芥子园主人李渔不太了解的人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藉此宣传推广李渔文化。还可以陈列李渔当年的生活场景,让游客更加直观了解三百多年前一代文化名人的家庭生活情景。”
此外,李彩标还希望充分利用芥子园的戏台,经常组织昆曲等演出活动。利用芥子园书铺,开发与芥子园有关的文创产品,如重印清康熙年间刊行的《芥子园画传》等。
据悉,芥子园的这些功能正在进一步规划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