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团体第一、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渤化”杯工业分析检验赛项团体第一、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团体第一……今年5月起,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捷报频传,连续拿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大奖项,被业内不少人称为“神一般”的学校。
6月29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这所“神奇”的南科院一探究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师生对获奖十分淡定,“拿第一才是正常的。”不过,这份云淡风轻的背后,离不开团队付出的艰辛。
通讯员 邹茜茜 秦媛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舒越
“第一次见到这个机器就被吸引,太迷人了!”
“这个机器中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讲究。我就是想把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根线都弄明白,它究竟是做什么的。”
获奖学生:王舒浩
根据给定的原始数据,测量调节池中水样的深度(误差不超过±2mm)和pH值;使用加药泵以7.5L/h的流量将药剂注入调节池,开启搅拌机观察pH仪读数变化,使得水样的调节终点在6.5-8.0之间……这段在大部分人眼中“天书”般的文字,还仅仅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要求的“沧海一粟”。
谈起与这场比赛的渊源,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1523班的王舒浩打开了话匣子。“我第一次见到这么个大机器,就被吸引了,它太迷人了!”王舒浩介绍,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机器长2米多,高近2米,典型的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机器中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讲究。我就是想把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根线都弄明白,它究竟是做什么的。”
“训练的过程是很苦的。”据带队指导老师董婵回忆,54个日日夜夜,从早上6点训练到晚上11点,指导老师和两位参赛学生王舒浩、巩建村始终没放弃,先期从电脑的连接与支持、水质的检测、软件的编程到画图及理论知识等逐项进行强化训练,后期完全按照比赛的时间和要求进行模拟训练……
经过“魔鬼训练”,两位参赛者对仪器的型号都了如指掌。巩建村负责“细心”——连接线路、把握水样定量等,王舒浩负责“大胆”——判断数据、解决故障等,如此合作可谓是导师眼中的“天衣无缝”。
“平时训练,我会刻意要求他们兼顾质量和速度,这对巩建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董婵告诉记者,巩建村是个很要好的孩子,但他因为太想参加竞赛并拿下第一,往往在进行比较精细的操作时,不太淡定,她便找空闲时间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慢慢地,巩建村可以凭借自己冷静又专业的感觉,出色地将水位调节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练好了质量,下面就是提速。董婵说,竞赛一共3小时,巩建村身上所担负的任务要占2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董婵便开始训练他把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20分钟、一个小时10分钟……1个小时!”
赛后,董婵的“魔鬼训练”得到两位学生的无限感恩。原来,比赛全程3个小时,其中不到1个小时用于给裁判进行每项评估,留给选手的实际操作时间只有2个多小时。而巩建村的“快”,给王舒浩争取了大量时间找出4个故障点,为团队获胜提供了坚实保障。
最终,在学院老师董婵、张逸飞等指导下,王舒浩和巩建村从全国26个省份65个代表队13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团体一等奖。
“精准”,就是最大的追求
“‘钉子精神’‘团队精神’‘坚持精神’是我从备赛到拿奖最大的收获。”
获奖学生:刘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被称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据南科院生物与环境学院老师宋伟介绍,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面向工业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监督、环境监测、第三方质量认证等企业。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们到底有没有具备分析检测技能、质量控制能力、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能力、安全操作的能力。生物与环境学院2015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获奖选手刘程回忆,竞赛设立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理论及仿真考核三个竞赛单元。其中,今年化学分析竞赛内容选择了经典的氧化还原分析法——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钉子精神’‘团队精神’‘坚持精神’是我从备赛到拿奖最大的收获。”刘程告诉记者,专业与职业的特性,要求他必须非常细心,稍有偏差可能就是关乎人命的大事,“精准”就是他最大的追求。比如高锰酸钾滴定反应中,滴定温度、滴定速度、酸度条件都需要精确控制和把握。
“一滴溶液一般在0.05毫升,最后要精准到把结果误差缩小在0.1%。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两位参赛选手刘程和尹慧都做得很到位,他们是真的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宋伟感慨地说。
据宋伟透露,其实每位新生刚进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就会训练这些竞赛的项目,换句话说就是比赛项目都是基础实验课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渐渐熟悉了竞赛的流程和规则,并逐渐养成“精准”“细心”的品质。毕业前,每一位学生都已具备了很强的工业分析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每年被大型企业招走的毕业生不计其数,他们深受企业欢迎。
据了解,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代表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中屡创佳绩,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6次,团体二等奖2次,团体三等奖1次。
遇见“神一样的队友”,这是团队的胜利
“刚得知要参赛,好几天不吃饭,就是不要命一样,每天一有空就‘窝’在实验室研究,只为了攻克下化工仿真操作这40%。”
获奖学生:施建楠
“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理论占15%,化工仿真操作占40%,精馏操作占45%。我和两位学长学姐——祁路明和董婷,各有所长,负责不同领域,这次第一也算是团队的胜利。”化工与材料学院应用化工1523班的施建楠趣称祁路明和董婷是“神一般的队友”,“他们实际操作实在太强了!尤其是祁路明学长的化工仿真操作。”
施建楠介绍,化工仿真操作要求操作者在熟悉工艺原理和熟记工艺操作规程基础上,根据工艺参数的变化进行调控,调节至稳定生产状态。操作者要不停地观察各个工艺参数的数据变化,一旦监测到异常现象,就要进行调控。例如操作中出现储罐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就要进行降压调控。这些小细节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扣操作分。
“我记得我头一次做仿真完全就是手忙脚乱,还好祁路明学长很耐心给我讲解每个知识点。”施建楠回忆,他刚得知要参赛,好几天不吃饭,“就是不要命一样,每天一有空就‘窝’在实训室研究,只为了攻克下化工仿真操作这40%,当时心里想的是不能拖团队后腿。”
指导老师王亮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施建楠在已确定参赛人选中,确实算是比较弱的,他优势在于理论,记忆力很好。之所以选择他,一方面是考虑到他基础扎实,另一方面他比较稳。”
“其实精馏操作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施建楠谈起那天比赛场景,仿佛历历在目。简单来说,精馏就是考验你把水和酒精分开后,如何获得最多、最高浓度的酒精。这个常常用于生产工业酒精和石油生产领域。“高浓度、高产量、耗能低是三个重要衡量因素。”
精馏操作虽然平时已经反复练习,但比赛中总会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需要选手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操作方法,这可能是最大的难点。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学校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改革的勇气,开展了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土壤越发肥沃,“工匠精神”得以大放异彩。
近日,学校喜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双“50强”,是全国11所同时获得两项50强的高职院校之一。此外,学校还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5%以上,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率100%,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其中在南京就业的学生占总毕业生数的56%以上,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的区域优越性和毕业生本地就业竞争力强,充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