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6日,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举行,全球科技界的镁光灯聚焦江苏。本次对接会共组织了12场专题推介,还安排了5场技术转移专场。大会上,从诺奖得主到大院大所“掌门人”,科研大咖们都“有备而来”,从石墨烯产业到衣食住行等民生项目,不少都已经走在对接的路上。他们带着最前沿的技术与最强的科技大脑,助力江苏发展,开启合作共赢。
实习生 韩雨霁 见习记者 吕洁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伟娟 张瑜 鹿伟 赵丹丹 项凤华 安莹 张然 徐岑 赵冉 李娜 王静/文 吉星 马晶晶 顾炜/摄
专家预测未来
机器人5-10年内
将成日常生活“标配”
7月5日下午,本次对接会活动之一的“智汇江苏”高峰论坛举行。会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预测,“从技术的眼光看,人工智能将来会无处不在,5-10年内,机器人将像水、食物、互联网一样,成为人类每天生活中的标配。”
他举例说,比如看电视,现在可能有100多个频道。互联网或各种自媒体产生了海量的资源。“今后,想看什么,运用语音识别加后台检索,就可以实现。这是非常简单的人工智能。”
将来人工智能跟行业结合,将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人工智能+教育行业或者医疗行业。“像看病,原来我们有张片子,需要找最好的大夫帮你看,现在一个普通的大夫搭配一个简单的人工智能助手,可能就看得很好。”王士进说。
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王士进举了电信诈骗的例子,“当你接到电话时,电话自动识别,运用海量的运算,结合机器本身对意图的理解,就可以99%识别出来。”
王士进表示,未来希望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可以帮我们人类去做一些事情,这样,也许我们一周两天的双休日,可以变成三天、四天。
院士剖析问题
不少企业只关心鸡蛋
不关心如何养鸡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制造要走向高端制造,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品牌,用创新设计来实现走向高端企业的梦想。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要打造品牌、转型升级,主要障碍有四个:第一是三个密集的制造模式,包括污染、劳动、资源密集;第二是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习惯引进别人的技术,仿制国外的产品;第三是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低价拼到最低只能偷工减料,质量性能下降。”第四是粗放生产的车间管理,谭建荣说,制造转型升级必须克服这四个问题。“制造业要成为百年老店,必须有自己品牌,有创新设计。”
对于江苏推广产学研,他说,合作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只关心鸡蛋,不关心如何养鸡,没有种哪来收呢?“我们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够,对技术、市场和客户的基础研究不够,企业对创新设计的技术关心不够。”
众多项目在路上
诺奖得主诺沃肖洛夫:
与南京开发区合作推进石墨烯墨水量产
提起石墨烯,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啥,但在电池、手表、汽车中可能都有这种材料。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先生与导师安德烈·盖姆教授成功分离出单原子层石墨烯,发现了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也因此成为自1973年以来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如今,诺沃肖洛夫多次来中国,大力推动中英在石墨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9月,诺沃肖洛夫所带领的石墨烯创新中心暨产业园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进行技术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其实石墨烯跟其他材料有很多类似属性,比如碳纤维等。”他表示,30年前,汽车等领域开始运用碳纤维,现在一些手表、汽车品牌也开始在产品中运用石墨烯材料。他特别提到,将和南京开发区进行石墨烯墨水的量产合作,这会带来低成本的环保打印产品。
此外,石墨烯还可以用在海水淡化、水的净化中。“需要去超越石墨烯这个材料本身,去创造更好的产品。”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谢亿民:
将在南京建立项目团队
大会受邀嘉宾、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谢亿民带着项目回到江苏,他透露要和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将智能制造和工程结构优化项目落户南京浦口区。
谢亿民是江苏常州人,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英国读书,之后又到澳大利亚。在国外,他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创新设计。据了解,他发明的“渐进结构优化法”,可以帮助桥梁建筑节省材料,更加美观,使用年限更长。他还获得了“2017年度澳大利亚创新奖”。
谢亿民说,他一直想把自己研究的技术带回国内来。他透露,在南京浦口区支持下,依托南京工业大学,他将在南京建立团队,主要做智能制造和工程结构优化项目。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
带着三个医药项目寻找合作
“我的母亲和很多亲友是南京人,小时候我也在南京生活过两年,所以对南京也有故乡的情谊。”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表示,自己也一直关注江苏的医药行业发展。“江苏在医药发展和医药创新过程中走在前列,在全国起到一个领头示范作用。”
陈凯先说,目前江苏的发展态势很好,希望未来江苏企业能站高一步、看远一步,进一步创新、敢为人先。比如,在个性化药物研究领域做出突破。
“政府已经有很好的导向,这会更加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更好的与企业融合。”他透露,自己所在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这次也带来三个项目。“其中有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项目。神经疾病很复杂,发病后负担很重,我们这个项目相信企业会感兴趣。”
中科大校长包信和:
将把更多的好项目
推到江苏来
“很高兴参加这次盛会,我看到了江苏在科技创新上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作为江苏老乡,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坦言,无论身处何处,对江苏发展一直很是关注。
他说,在家乡扬中,光伏产业和智能制造都发展得不错,他的团队与当地一家光伏企业合作,将一些废料用催化等方式“变废为宝”。此外,和苏州纳米所合作,他自己牵头的一个工作站也在做纳米电池和催化。
他所在的中科大之前就在苏州有研究院,未来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在软件、计算机、经济能源、智能制造方面还会有一些项目。未来,他也会把更多的好项目推到江苏来。
中科院院士丁汉:
将在智能制造等方面
与江苏合作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认为,江苏制造业实力非常强,未来可以做到国内引领,国际领先。
“我们这次带来的具体项目,主要围绕制造业里面大型零件的加工技术,目前已跟中车集团合作,成立了中车时代智能装备公司。这个技术也在无锡产业化,正在为当地企业做一些转型升级的推动工作。”丁汉说,江苏制造业环境和实力非常强,后续将会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方面有进一步合作。
会上,丁汉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主要围绕智能制造行业,与江苏省签约一批合作项目。“江苏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很好,包容性很强,对省外高校有很强的吸引力。相信未来通过这样的产学研结合,能给江苏带来新的产业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