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为何我们会谈论
那些没读过的书?

  □思郁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他的《换位》中,让一群学者做了一个名为“丢脸”的游戏:每个参与的学者都要想出一本书,这本书必须是自己没有读过,但是别人却烂熟于心的。举例说,如果我说从来没有读过《红楼梦》,而在场的其他学者都读过这本名著,那就算我得了满分。

  话说,洛奇在小说中如此奚落一众学者的虚伪,我们看看也就是个笑谈。但是,他确实用这个游戏切中了学术圈众多人的要害。文学史上被奉为经典的著作数不胜数,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总有很多书是无法读完的。其实,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承认没有读过某些名著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那些研究文学的学者来说,让他们承认没有读过某本名著就很丢脸,尤其涉及到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学术身份,端着架子也不能承认自己没有读过。

  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文学名著:似乎人人都能谈论它,但是并没有真正读过它。这样的名著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名头巨大,篇幅巨长,供奉在文学金字塔顶尖的书。经常出现在这个名单的作家和书,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震撼灵魂之作、莎翁的戏剧、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写给不是人看的《芬尼根的守灵夜》……

  这个书单当然因人而异,像已经八十多岁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不会赞同这个书单上有莎翁的戏剧。在他的那本《西方正典》中,写到了文学史上26位经典作家,但像神一样的作家只有莎士比亚。

  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要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呢?英国的文学批评家亨利·希金斯为此写了一本书,翻译成中文叫《如何读懂经典》,原版直译就是:如何谈论那些没有读过的书。他在书中提到了几个原因,比如我们之所以会聊自己没读过的书,有时候是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毫无学养或者无知,有时是因为聊天的对象有意思,自己不想让话题中断。有可能谈话者天性爱逞能冒险,或者好奇心使然,也有可能想借机出出风头,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等等。

  但也有可能只是一种无心之过,以为自己已经读过了,书名听起来好像读过,印象中似乎翻过,但其实不记得到底有没有读过。这种情况看似奇葩,其实比较常见,文学批评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些人的虚荣心。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你读了《西方正典》,就算你没有读过布鲁姆的书中提及的文学名著,你也能跟人四处炫耀关于那些名著的观点,好像读得滚瓜烂熟一样。说到这里,手边正好有个恰当的例子,鲍勃·迪伦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被一名作家指出存在抄袭。迪伦在他的演说中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三部经典文学作品,分别是荷马史诗《奥德赛》、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和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有位作家指出,迪伦在谈到《白鲸》时引述的一些情节,似乎来自他自己的臆造,因为他引述的《白鲸》的原文,根本查不到,反而在一个文学网站中找到了相似的文字。

  这个就是谈论自己没读过的书很可能遭遇到的尴尬。迪伦是想表现出自己的歌词创作汲取了很多名著的文学素养,但一不小心就露了馅儿,他很显然没读过《白鲸》——这话也不对,只能说他没读过《白鲸》的原著,但是他熟悉这个故事。这种熟悉并不稀奇,很多名著已经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桥段、戏剧的表演、日常生活的引用、读过原著的读者的转述、自己阅读的文学研究者的著作,比如类似《西方正典》的书,总之,会让人产生一种我读过这本书的错觉。迪伦先生,我只能替你辩解到这里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呢?正常点理解,书太多了,我们读不过来,但是又不想放弃阅读的热情。也许谈论一下也好,说不定就找到了阅读的精神和兴趣。说白了,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就是想多读点书。

  ■试读

  人们的顿悟能力是与生俱来、贯穿一生的。它让人愁云散去、灵感闪现,所遇到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人们会涌现新的想法,那一刻,他们如醍醐灌顶,逐渐释放出承受的压力,随即便产生了全新的视角。这些时刻虽难以言状,但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体验。有时,人们在洗澡、慢跑、睡觉、做白日梦或与人闲聊,而不是刻意去思考某个问题时,脑子里就会突然出现新的想法。

  ——[美]查尔斯·基弗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

  

  本杰明和安妮相识于两年前。当时安妮与一位有妇之夫的婚外情令她倍感挫折。本杰明嫉妒那个男人,他爱安妮,恳求她放弃这段外遇,他想跟她结婚生子。安妮轻松地与前任男友分手,她仍然保留自己住的公寓,但基本上和本杰明同居了。

  从这时开始,本杰明的行为就改变了。他显得疏离而冷漠,只有想做爱时才会表现得温柔。每次安妮要求解释,本杰明却否认他的行为有任何改变。安妮不喜欢冲突,便尽量表现得开心。当她心情烦躁时,本杰明似乎无法了解或是没有反应。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冷暴力》

  

  在热浪灼灼的夏日午后,红宅似乎都有些昏昏欲睡。蜜蜂们在花丛中慵懒地低吟;榆树顶上,鸽子们咕咕叫着,声音温婉。在远处的草坪上,割草机传来一阵静谧的嗡嗡声;相较之下,乡间弥漫的其他天籁之声都愈显嘈杂。在这一刻,即便是那些以服务他人谋生的人士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

  ——〔英〕A.A.米尔恩《红宅谜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