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带母上清华,残疾小伙更需制度关怀

  学校的“破例”和关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社会更需要的是,让所有的“魏祥”都能浸润在制度体恤的温暖中。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这无疑是一条特别暖人的新闻。“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名为《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魏祥患有重病,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其母为陪他上学辞掉了工作。魏祥写信向清华大学求助,希望清华能够为其母子提供一间宿舍。清华回应称,学校已经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母子住宿费全免。

  看到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有个问题却耐人寻味,假如校方拒绝了魏祥的要求,作为学生的他又能怎么办,他是否能顺利进入他梦想的大学校园?要知道,并没有规定要求学校必须接受他的请求。

  特别提供宿舍,更是在“常例”之外。一句话,答应了,是情分; 不答应,是本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公众所乐见的。但依然值得思索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当更多特殊困难学生向学校提出各种请求时,是否都会得到满足?

  魏祥的路径,是否可以复制?

  考生困难各有不同,其中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恐怕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如考生所愿。

  就考分和录取规则而言,类似的困难学生完全有资格进入大学就读,如何消弥他们的身体原因所制造的学习障碍呢?唯有将前述的“照顾”形成“惯例”,乃至制度化,才不至于让魏祥们,虽离大学校门只有一步之遥,却仍心怀忐忑“上书”求助。

  用制度处置类似问题,比单单应对某位学生的吁求,要省却太多过程和精力。

  何况,假如魏祥不好意思求助,在校园默默苦撑,那这样的悲情学子故事,是否会被忽视?

  学校的“破例”和关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社会更需要的是,让所有的“魏祥”都能浸润在制度体恤的温暖中。

  值得提醒的是,学校方面在相关制度方面有所建树,必须将更多的情形包容在内。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在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文化路校区附近的一间民房里,住着一对平常而又特殊的母女,母亲神情呆滞,行动不便,女儿则青春美丽,脸庞上绽放着阳光般的灿烂笑容。在低矮的小屋前,女儿经常给母亲梳头、洗脸、喂饭,充满着深情。这位“90后”女孩就是商丘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刘交交。“90后女大学生带残疾痴呆母上学”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公众感动于学子们的悲情故事,更希望社会能够在制度上“解围”,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学习。建立此类人文关怀性质的“助学助困制度”,有必要放宽视野,考虑到更多情况、各种“困境”,一揽子推出。

  我们希望看到这种情况:有困难找制度,而不是找公号。当所有的难题都能被制度化解,当所有的愁肠都能被从不缺席、从不迟到的人文关怀慰藉,我们又怎会对与命运艰难抗争的魏祥们生发不安?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可以自信地说,别把魏祥当成“幸运儿”,他只是在享受他的权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