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7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胡震亨,挽救了整个唐诗命运的人
  以《唐音统签》为蓝本的《全唐诗》

  唐诗的美和力不用说了。可是你能想象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诗,可能只是浩瀚的唐诗中的一小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人们曾经吟诵的那些美好诗句,大部分都无声无息地丢失了。如果不是明代一个叫胡震亨的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唐诗,可能会少得可怜。

  可惜,那些被弄丢了的唐诗

  诗圣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据说,杜甫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他的诗中和酒有关的占21%,比李白还多。但是这么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没有几首。杜甫活到58岁就去世了。如果他20岁开始写诗,40到58岁,只有19年,至于前20年,那个更年轻的、更爱喝酒的,也更洒脱的杜甫,我们几乎无从得知。他这段时期的诗,在漫长的历史中给弄丢了。

  李白也好不到哪里去。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汉代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和扬雄如果泉下有知,都得说一声服。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非常遗憾,没有了,永远沉在了历史的长河底。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而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而李阳冰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非常用心地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压全唐”之作,也就是说,有这一首诗,就足以成为诗坛的大哥大了。但是,这么伟大的诗人,现在只有两首诗传世,这可能吗?在写出《春江花月夜》之前,他一定写过很多诗,才能练出这么好的手艺,而在此之后,他也不会封笔,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诗,我们永远搞不清楚了。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就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大牛人,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这样的名单还有很长。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优美的诗歌沉没了。时间是一切的敌人,再有力量的诗歌,没有载体,只靠人们口口相传,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古代,虽然中国很早就发明了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用起来还是非常麻烦,虽然很早就发明了造纸术,但是造纸很麻烦,也很贵。一个人写了诗,最多抄几本送给朋友,并不像现在的出版社,3000册起印。

  幸好,浙江出了个胡震亨

  其实,如果没有明代的胡震亨,我们有可能更惨,连这些诗都看不到。唐诗都收在《全唐诗》,这是清代纂修的,而《全唐诗》的蓝本,就是胡震亨靠一人之力编辑的《唐音统签》。《唐音统签》足足有1033卷,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放到今天,必将是几百人参与的宏伟事业,几十亿的资金,但是胡震亨单枪匹马,把这个活儿揽了下来。他仅凭一人之力,就挽救了唐诗的命运。

  胡震亨(1569-1642),字孝辕,号赤诚山人,浙江海盐县武原镇人。胡震亨出身书香世家,关键是家里还比较有钱。胡震亨家世居海盐县城内虹桥里,以诗书传家,先辈中除了祖父有过功名,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胡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出了个胡震亨。

  胡震亨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具备了进入官僚系统的资格。后又参加京试,但连续几次未能考中进士,也就不考了。万历三十五年,胡震亨在中举后,被派到合肥做知县。这时他三十多岁,正是男人一生中最精干有活力的时光,从“正处级”起步,也算有一个不错的起点。可惜的是,他服务的明朝政府,已经是走入晚年,筋衰力朽、病入膏肓了。

  公务之余,胡震亨还有个不同于一般官僚的爱好:喜欢研究兵书,曾与抗击后金的名将、勇武闻名天下、人送外号“刘大刀”的刘铤为友。两人研讨兵事,刘铤素来心高,竟然服膺此一书生之才。可见胡震亨心怀天下,暗忧国事,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万历四十六年,胡震亨被提拔为山东德州知州,从处级到了厅级。这次,他推辞了,理由是母亲年纪已大,需要服侍,不能赴任,德州州吏远道赶来催他上任,他接过文牍,在上面挥毫写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也许对官场上的事见得多了,产生了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好呀,不缺钱,回家读书写文章,不是更开心吗?

  56岁那年,他辞官回家当编辑去了

  明末,举国风雨飘摇,唯江南一带尚可称安稳。皇帝下诏寻求良吏,在家乡海盐呆得好好的胡震亨,又被推荐任定州知州。他到了定州,曾捐献薪俸,保证民间渡桥之便。当时战事频繁,军队往来众多,他又巧于应付,供应有法,使军队不肆掠民间而得宿饱,百姓免遭很多痛苦。后因守城有功,擢升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是副部级干部了,而且在军界,可谓前途一片大好。

  但是,这个时候,他真的不想干了,向朝廷提出了辞职,回家养老。这段日子,他在定州殚精竭虑,有的是做实务的经验和决心,调到了中央,陷于皇帝歇斯底里的勤政作风与文武百官的明争暗斗中,便如虫儿落了蜘蛛网,再难有作为了。兵部是好呆的么?明末大动兵戈,外斗后金,内战流民,真是败时多来胜时少。

  胡震亨在56岁那年,做了一个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决定:回家编一部最详尽的唐诗全集。在书斋的烛光下,胡震亨意外发现了一个诗坛大问题,令日月增辉的唐代诗歌居然失传了将近一半。他已经50多岁了,再等就怕来不及了!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做《唐诗记》。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怒了:“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爷爷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

  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这个念头让胡震亨兴奋莫名,甚至让他有一种回到青春少年的感觉,但这确实又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在明代,没有印刷厂,没有出版社,更没有电脑打印机。一个人来编纂全唐诗,谈何容易。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后世。”“我不但要收录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你懂的,这样的工作一旦启动,就会上瘾,就会无法停息。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时间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它有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十签,不但有当时最完整的唐诗,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

  胡震亨非常满意,但是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个时候,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距离他辞官已经快20年。

  他让李白和杜甫坐上了两把头排交椅

  正是从胡震亨开始,李白、杜甫并提,成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这是胡震亨给出的排名,他已经尽力了,搜集到一切他能看到的作品。胡震亨编著的众多书籍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巨编《唐音统签》,此书奠定了他在明代唐诗研究诸学者中的巨擘地位,不但是诗集,还有评论,胡震亨对唐诗的评论,每一条意见都是后人无法忽视的。在此之前,并无全面梳理研究唐诗的著作,在此之后,今天的《全唐诗》就是以其为蓝本。

  临死前,他叮嘱子孙,这些手稿和藏书都必须珍重保藏,免遭战火兵燹。赖天之幸,也亏得子孙们坚忍能干,终于将他一生重要的著作保全。代表作《唐音统签》,于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寻其书稿重刻,由江南织造府的曹寅主持此事。虽然此后就深藏大内,但总算不至于湮没。

  但他一生的藏书,就没这样幸运了,散佚焚毁于改朝换代之际的,不计其数,留下来已只有残珠片玉了。残珠片玉,在今天已是瑰宝。胡震亨在收罗整理书籍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野蛮破坏的劫灰吹散后,象征着古老文明的墨色书香,更显惊人明艳。便知文化传承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终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黄小凡《看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