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1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并非天才集中营,也有人会“挂科”
揭秘中科大少年班
  少年班的大四学生陈楚白(左)在实验室内做实验(5月11日摄) 新华社

  多年来,中国科大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闪耀的“精英谱”:

  1981级骆利群,38岁出任斯坦福大学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2级卢征天,现任中国科大教授;

  1984级杜江峰,中科院院士;

  1987级庄小威,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1996级尹希,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打破华人纪录;

  1998级陈宇翱,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获“菲涅尔奖”……

  在外界看来带着神秘、传奇色彩的少年班,有几多故事?开办39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记者近日走进“中国科大少年班”,一探究竟。

  少年班:已有超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20岁的少年班大四学生唐榕来自江西,高三时她因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终于梦圆少年班。“高三,我算大龄了。”唐榕说。经历少年班4年学习后,唐榕下一站将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深造。她的很多同学,也即将奔赴祖国乃至世界各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

  中国科大曾统计,过去38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的少年班,寄托着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求。但作为人才培育试验田的少年班,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是不是拔苗助长?如何避免“伤仲永”式悲剧?质疑和反思始终相伴。1999年,全国举办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个。中国科大少年班却恪守初心。开办30年后,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成果之丰硕,经验之丰富,在国内首屈一指。

  选拔关:不以低龄取胜,更不是苛求“偏才怪才”

  历经30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学生选拔已趋于完善成熟。

  “2001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优秀高二(含)以下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复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非智力因素测试”——这是中国科大2017年少年班招生提出的要求。少年班学院目前学生绝大多数是16岁到18岁,不再像开办之初那样低龄。

  和外界猜测不同,选拔没有专业的智商测试,而是通过笔试、“现学现考”、面试等多个复试环节,从1986年起还加入了心理测试。

  少年班招收的学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备尤其是物理、数学擅长者,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继续深造。

  考虑到年龄相对较小,少年班引入心理测试,以防他们背负太多包袱。为了减少社会的“捧杀”,少年班规定毕业班以下的学生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有“挂科”:并非天才集中营,也有人沉迷游戏甚至退学

  少年班学生,入学后也会“挂科”(考试不及格)。大四的2013级少年班学生陈欣怡告诉记者,大一时最担心的就是数学月考,一次月考下来全班大面积挂科二三十个人。“大家都挂科,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慢慢学就赶上来了。”

  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记者了解到,有学生跟不上节奏,还有人沉迷游戏,甚至不能自拔,最终退学……2013级学生李磐对记者说:“在家乡时自己成绩确实是好。但来到这里经受打击后,感觉性格有了一些变化。慢慢从一个以前比较张扬的人,变成一个比较内敛的人。”

  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坦承,不少学生入学见识身边有更多的“牛人”后,经历了“从云端到地面”的过程,“必须重新定位认识自己,重构的自信能够支撑他们一辈子。”

  记者走进少年班学院的一间宿舍,一名大二学生正在攻读英文原版的微积分教材。“身边人太刻苦,你学到晚上十点,别人又能学到十一点,你就只好再学到十二点,结果发现第二天早上六点人家就自习去了。”这名学生感叹道。

  业余时,这些少年班大学生也喜欢看电影、跑步、踢球,也经常聚餐、聊八卦。一个女同学喜欢一个爱练跆拳道的影视明星,她就报了跆拳道班刻苦训练,风雨无阻。“可千万不能说出去啊……”她小心翼翼地嘱咐记者。

  少年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兰荣说,科大有70多个社团组织,其中10个社团的负责人是少年班学院学生。

  试验田:有人期待诺奖级学者,也许现在还为时过早

  多年来,社会对少年班的质疑声始终不断,主要围绕在是否违背了人才培养规律,在拔苗助长?此外,少年班迄今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级的顶尖科学家,达不到人们的高期望值。少年班已经由当年几十人的一个班,发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届约300人的学院,培养宗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最初培养顶尖科学家转为培养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杜江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学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经历过不顺,但感恩少年班的培养模式。“经过基础课强化训练后,大家适应能力很强,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都得心应手。”

  得益于良好的综合素质训练,中国科大毕业生在学科、行业之间转换游刃有余,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强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

  “我先试了无线电,上了电路分析,又去试了计算机,还是觉得不大对劲;后来又选了近代化学专业,但我更擅长物理,最终就选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当时14岁的卢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学家、科大教授。

  这种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权,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少年班这些成功经验,之后便在全校推广,如今国内一些高校也复制这一模式,成为教育史上的创新之举。

  当然,由李政道等这些诺贝尔奖学者倡导成立的少年班,人们期望这里也能涌现诺贝尔奖级学者。

  不过,现在看来,首批毕业的少年班学生,年龄最大的才50多岁,正处于干事的年龄,现在论最高成就,还为时过早。

  据新华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