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带着最鲜活最宝贵的记忆作客央视
现代快报等全国130名驻村记者在《对话》节目讲述:我与乡土中国零距离
  现代快报记者王冬艳(右)和中国妇女报记者徐旭(中)分享水与路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臧晓松分享他驻村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徐洋(左)和王冬艳带的礼物,是为村民设计的产品标志

  2017年6月初,一场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行动落下帷幕。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现代快报等全国130名记者,从中国脱贫攻坚第一线,陆陆续续回到城里,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

  但是,离开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永远的牵挂和未来。6月18日晚,央视《对话》节目邀请了这130名记者,还有他们笔下的主人公,与主持人陈伟鸿面对面。他们聊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而是整个中国过去五年,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缩影和样本。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骏 臧晓松 施向辉 王冬艳 徐洋 王凡 田沁 刘玉莹/文 施向辉 徐洋/摄

  分享水与路的故事

  在这次“驻村调研”活动中,现代快报一共有7名记者参与,王冬艳是其中之一,她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洪溪村驻村调研了一个月。在《对话》节目中,王冬艳跟主持人陈伟鸿分享了“深山徒步六小时,只为找到山泉水”的故事。

  据王冬艳讲述,在大山里徒步走了十多里后,每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深山里没有路,只能攀着树,抓着草,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不小心还会被迎面而来的树枝划伤。但是找到的几处水源水量小,并不理想。3个小时后,洪溪村的村民赵金发提到,20里外还有一处水源。6个小时后,大家终于在官帽顶找到了水源。泉水湍急,捧起来喝上几口,清冽甘甜。

  王冬艳分享的故事,让陈伟鸿好奇,在人的印象中,深山里应该有很多山涧水,当地为什么会缺水?王冬艳说,2008年5·12地震后,洪溪村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存不住水。

  王冬艳说,没有水,脱贫便是奢望,因为无法种植、无法养殖,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找到水源,当地村民才能安下心来。当地村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从源头做起,寻找和解决致贫的根源。

  中国妇女报的记者徐旭在广西南宁市百济镇新平村驻村,她分享的是一个关于路的故事。新平村的一条道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当地很多农产品因此运不出去。新平村第一书记杨修凯,通过努力终于修好了这条泥路。

  听完故事,陈伟鸿认为,从没有路到搭建“心路”,脱贫攻坚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重塑当地村民的信心。

  直面医疗、教育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的高度。五年时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5000多万,但仍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脱贫。正视贫困地区的问题,才能切实确保在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这期《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陈伟鸿与130名记者一起,正视贫困地区的各种问题。医疗与教育便是其中的关键。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侯凯笛在宁夏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八家村驻点调研,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地一个叫宁相春的村民,今年60岁。3年前,31岁的儿子二军遭遇车祸高位截瘫。当地政府给了宁相春两头牛,希望来年下个小牛犊让日子好过些。宁相春正是因病致贫的一个典型。

  科技日报记者华凌,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现象。华凌讲述了海龙的故事。海龙是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雨台村人,7岁的时候妈妈就过世了,之后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像海龙这样的留守儿童,在高楼镇还有很多。高楼镇党委书记秦义说,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

  多位“网红”来《对话》

  记者笔下的很多主人公,也被邀请到了节目现场。

  现代快报记者臧晓松告诉陈伟鸿,他是在贵州遵义正安县庙塘镇宝安村遇见90后曾鹏飞的,当即被他的笑容感染了。“后来才知道,曾鹏飞的爷爷生病,父母也长期生病,这个18岁的小伙子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但生活没有压垮他。”臧晓松、施向辉采写的《扶贫牛脱险记》《90后打工仔回乡》等故事,让曾鹏飞的笑脸被更多人熟知。

  爱笑的曾鹏飞在央视演播现场,依旧笑得很灿烂。当陈伟鸿听说他为了脱贫,养蜂、养羊、养牛,便称他为“三军司令”。曾鹏飞告诉陈伟鸿,他的梦想是带着村民脱贫,当地政府为了支持他的梦想,成立了一个由他牵头的合作社,这样“三军司令”指挥的队伍扩大了。

  “90后”“学霸”“校花”……四川平武县洪溪村驻村干部伍莎莎有很多标签。节目中,陈伟鸿好奇地问王冬艳,这个时髦的女孩怎么会选择扎根山村,她真的能把扶贫工作做好吗?王冬艳说,“我觉得她们应该是带着一种对家人的热爱来做这件事,不是把自己当成干部。她说话,老百姓也爱听,也能听得进去。”

  永远牵挂贫困村的发展

  现在,经过一个月的驻村调研,130名记者已经陆陆续续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些记者虽然都晒黑了,但身体也更壮了。

  不过,离开只是暂时的告别,记者的心一直牵挂着调研过的村庄,牵挂着他们脱贫致富的每一步。人民网记者夏晓伦在安徽黄山江田村驻村调研,在离开的那一天,他就跟村民约定,以后每年至少要去一次,用他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江田村的每一个变化。

  在《对话》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陈伟鸿问在场记者,给村民带了哪些礼物。

  现代快报记者徐洋为四川平武县洪溪村的村民带去了一张设计精美的纸。“这是我们报社的美编,为村民设计的产品标识。”徐洋说,她在洪溪村驻村调研期间,尝到了当地的蜂蜜,非常美味,可惜的是卖不出好价钱,原因是当地村民没有包装意识。

  “我们把设计好的标志,免费给他们使用,助推他们产业发展。”徐洋说。

  现场专家点评

  节目现场,三位专家对“精准扶贫驻村调研”行动做了精彩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记者发掘到的都是非常感人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普通人里蕴藏的那些美好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勇说,好的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这是我们中国新闻界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晓山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媒体人的作用,也充分表达了出来,媒体能把这种正能量,这种好方法,能够传播出去,这是一种社会大爱,国家的大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