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领读中国》聚焦中国读书会生态:
学院高墙外的读书人
  《领读中国》
  许金晶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当下中国各地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这样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仅在南京,就有超过200家读书会。《领读中国》一书通过访谈、实录等形式,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十六家读书会进行了生动而充分的介绍。这十六家读书会涵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虽然难称全面,但管中窥豹,借之可以了解当今中国读书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业余读书人的专业精神

  探寻读书会兴起的源头,源于两个背景。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一部分物质生活充裕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些非功利性的问题。

  早在微博流行的2011年,任志强等商界大佬就开始运作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影响非常大。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们有资本,请来的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类学者及商界精英,包括秦晖、金雁、袁伟时、许小年、陈志武、雷颐、朱学勤、马云、柳传志等。

  那些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跟历史人文完全格格不入、或者说根本不搭的一群商人,却愿意花大代价来听学者们谈历史、谈社会,给人以震撼和耳目一新之感。事实上,这批人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最早意识到了中国的未来变革非常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给养。

  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根本性地颠覆了原来的权力格局和话语格局。微信朋友圈上,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可以因为一篇文章而名扬天下。这是前自媒体时代无法想象的。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在学院高墙之外,有很多“深藏功与名”、真正爱读书有见地的人。这些人由于地缘因素会聚到一起,彼此之间开放交流,形成了真正的读书圈子。

  不同定位的16家读书会

  “一个人自己读书,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教育与提升;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该书编者许金晶说。

  许金晶本人是一名公务员,业余身份是南京金陵读书会秘书长。他说,金陵读书会的理事和书友们都是不折不扣的业余读书人,其中大部分出身理工科专业,人文社科的学术书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业务的阅读爱好,然而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读书会中的很多人,已经建构起了比较系统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初步具备了跟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的能力。

  在他看来,豆瓣、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读书会这类城市青年亚文化组织的构建与运营成为可能。这些组织由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构成,彼此之间可能原本互不相识,却通过上述平台,得以在线下活动上见面、交流,乃至最终成为好友。以这种模式组建起来的读书会、观影会、暴走团等各类组织,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活跃、民间组织力量日益壮大的一个重要见证。

  翻看本书访谈的16家读书会的案例,可以发现读书会之间,在定位、活动类型、目标人群等方面,可谓千差万别、百花齐放。其中有定位于青年文化公益组织的“嘤鸣读书会”;有倡导独立思考与健全公民精神的“爱思想读书会”;有致力于在社会大众当中推广人文社科学术阅读的“金陵读书会”;有希望在高校跟社会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群学书院”;有定位于中产阶层女性文化培育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半城读书会”;有致力于全方位提供都市大众文化休闲方式的“悦的读书会”……

  “与其坐而论,不如起身行!”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序言中说,“(这些读书会)以各自的身姿投入到了或小众或大众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他们在城市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正发挥着既有同又有不同的文化作用。”

  “官办”与“野生”

  有别于“野生”形态的民间读书会,一些读书会具有官办背景,属于其中的“名门正派”。它们往往依托高校或者政府组织,能够将学术思想资源、人脉资源更高效地调动起来。这类读书会以南京的群学书院和上海的思南读书会为代表。前者具有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和南京市政府的背景,后者则是上海市作协、黄浦区政府和思南公馆联合主办的。

  以群学书院为例,其创办者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创办团队都来自南大社会学院。

  周晓虹起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做一个针对学术界内部的交流和游学,主要面向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后来,团队认为不如把培训对象拉得更宽一些,因为学院以外想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而群学书院的命名,很大程度上也有向社会公众传播学术思想的含义。

  在群学书院策划总监陆远看来,学术圈子和读书圈子是两回事。归根到底,读书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高校里面的绝大多数学者,只是把读书作为职业。长期以来,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很大隔膜,高校老师满足于校内教学和学术体制内的发文、交流,很少直接向社会公众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相反,社会公众也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高校学者们的知识与思想。要么认为他们是高高在上,要么就觉得他们是假清高。群学书院要做的,就是在学院与大众之间,建立起沟通与传播的桥梁。

  陆远介绍,在创建之初,无论是活动组织还是公号更新,都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直到2015年10月,群学书院的公号粉丝也就2000人左右。直到政府力量的介入,群学书院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找到周晓虹,希望借助全民阅读的契机,在南京推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有标志性的读书会,并认为群学书院很适合承担这样的使命。

  此后,读书会一方面寻找地方落户,另一方面开始举办一些常规活动。2015年12月底,群学书院落户中山陵永慕庐;2016年3月起,开始定期在永慕庐举办人文社科沙龙。由于政府方面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沟通,群学书院仅需出一点象征性的租金和人员工资。

  “从群学书院最近一两年的运作情况来看,无疑是成果满满。”陆远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