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5版:录取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宋永忠:正在讲课,大队通讯员喊我发糖
  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的信封
  宋永忠的毕业证书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

  这四十年,因为高考,人生不惑!

  一场高考,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坐在南京师范大学行政楼的办公室里,窗外茂盛的树叶,时常让宋永忠想起小时候看护玉米地时的场景。世代务农的祖辈,原本让宋永忠笃定这辈子走不出农村。

  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在田垄、河渠、草垛上寻找存在感,直到1977年,报纸上刊登的高考信息让他看到未来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1977年高考,在570万考生中,宋永忠最终成为被录取的二十七万分之一。那次高考,也是19岁的宋永忠,从江苏沭阳韩山公社韩山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家中,第一次走进县城。

  因高考走出农村的宋永忠,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数学硕士,34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破格晋升为教授,44岁任校长。54岁至今,任职党委书记。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是种粮大户,或者乡村代课教师,这没什么不好。但高考、教育打破了贫穷的代际遗传,缩小了社会差距。”宋永忠说。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金凤/文 吉星/摄

  高中毕业后,他把课本吊在房梁上

  1958年,宋永忠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即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童年也不得不被压缩,“我4岁割猪草,七八岁时要割牛草给生产队挣工分。”

  宋永忠早年的求学时光,始终与田野相伴。那时,他常常半天读书、半天休息,星期天和寒暑假就到生产队干活。

  “高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做农民了,压根没想到读大学。”1975年,宋永忠高中毕业,他把没舍得扔的课本和作业本,用麻绳吊在家里的横梁上。

  中学连年考年级第一的成绩,多少给宋永忠带来一些机遇。1976年秋,他被抽到韩山大队任团支部副书记,负责文字工作和文艺宣传。

  1977年9月,19岁的宋永忠被母校韩山中学“挖”走,担任代课教师。一月后的一天,时任韩山中学副校长的马正安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永忠啊,你可以准备考大学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和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自1966年中断的高考正式恢复。

  那天,宋永忠将吊在房梁上两年多的书本拿了下来。

  参加高考,19岁的他第一次进城

  因为报考人数太多,当年,江苏各地先组织了一场预考,宋永忠通过了当时沭阳县所在的淮阴地区的预考。

  刚刚成为代课教师,宋永忠只能白天备课、教书、批改作业,晚上自己复习。

  “那会没有什么复习资料,除了看高中课本,我就跟上复习班的同学借复习资料看。”所谓复习资料,也只不过是借到的一张试卷。一个陌生的符号,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在数学领域,那是虚数单位“i”。

  因为此前没有学过虚数,宋永忠一度失落,“这是人家湖南的试卷,我们连学都没有学,还怎么考?”

  但他依然复习到12月底全国高考的前一晚。“那一晚,我和同学住到了沭阳县城,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进县城。晚上看到的一个题目,第二天还考到了。”

  正给学生上课,录取通知书来了

  大考归来,宋永忠再执教鞭。“当时填了5个志愿,体检时要求只确认一个志愿,我选择了南京师范学院。”

  1978年2月底的一天,宋永忠正在给学生上课,大队通讯员急匆匆赶来,“永忠啊,快出来,快出来,去买糖啊,你的录取通知书来了。”

  消息很快传遍学校,他高兴地和老师、学生一一握手道别。这个贫寒之家,请了一桌酒席与亲朋好友分享。

  3月初的一天,宋永忠穿着一件衬衣、一件棉袄,带着一床棉被,用装土皂的纸盒子装上毛巾等日用品出发了。

  宋永忠是宿舍里最后一个报到的学生,宿舍八人,年龄跨越十多岁,“有知青、工人、民办教师,还有当过兵的。”让宋永忠尴尬的是,因为行李过于简陋,自己连一张床单都没有。好在遇到一个同学的表哥,在他的宿舍里将就了一晚。

  第二天,他在学校附近花3元买了一床棉花胎,又扯了一块布当床单,才算安顿下来。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学习如饥似渴,几近“疯狂”。“我们班一个同学,背了一个很大的书包,里面有老虎钳、起子、灯泡、继电器。教学楼晚上9:30熄灯,我们就假装在楼下聊天,等看守大楼的老师走了之后,再用自配的钥匙开锁,到教室继续学习。有时教室的灯坏了,就拿出工具现场修。”

  4年的大学时光很快过去,1982年初,宋永忠本科毕业后,成了南师大数学系招收的首届唯一一名硕士研究生。

  而更多的同学,被分配到中学任教。“当时数学系有140多个毕业生,10多人留校,8个人考取研究生,4个同学去了江苏省教育学院,其余同学基本都去了中学。”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多人成为中学校长,有人在学界和金融界风生水起,还有10多位同学在国外。

  “如果没有高考,也许我会是种粮大户、乡镇干部、农民企业家,或者代课教师,但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宋永忠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