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为冷漠者“辩护”,但是有志推动理性的反思、细节上的进步。否则,口水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河南驻马店,晚间,一女子在斑马线上被出租车撞飞,司机逃逸。目击者称多人报警,但无人敢移动女子。数十秒后,一辆SUV再次碾轧女子。女子死亡。后两车司机到案。
这条时间定格在今年4月的视频,昨天猛然刷屏。无数的“炮弹”掷向当晚路人的“冷漠”。对冷漠病痛加鞭挞,这是永远正确的。就冷漠的话题展开“永恒”的考问,也没毛病。
毫无疑问,这名女子有无限的可能可以不死去——假如出租车不逃,而是留下救人;假如有人围起女子,提醒过往车辆避让、呼吁救援……
视频中,女子还曾挣扎起上半身,这个明确而又令人扼腕的求救信号,却在夜幕之中被击碎。
但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在更多层面进行反思。
其一,整起事件很清晰地表明,礼让斑马线在局地是失败的。
事件发生后,行人、骑车者和车辆仍然一度形成“胶着”状态,危机四伏!该出租车司机当然难逃罪责,可是,集体的“不礼让”亦是“凶手”。
有人也许会说,漯河是内地后发城市,可能还没有推广“礼让斑马线”。百度一下,确实也没搜到该市相关信息。但是拜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被困路当中——斑马线上人车混行险象环生”——2014年12月的漯河晚报曾以此为题惊呼。
此事件再次说明,必须无条件、强力推行“礼让斑马线”,以重拳治“重病”!
其二,公众的救援意识和救援素质亟待提高。
内涝之中,看守窨井提醒行人注意的工作人员成为“网红”。这样的新闻年年有,人们都看腻了!
但是,在女子倒地后,咋就没了“守护者”?意识上的差距咋那么大?
有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路边等着过马路的一名小孩,近距离地看见第一次碾轧,惊恐地抱住了身边的大人。这种惊惧、茫然,相信是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多数人不至于泯灭良知,如铁一样冷漠。否则也就不会有多人报警了。但是,应该怎么做,谁来领头,相信多数人失去了主张。
社会上练过火场逃生,也许还练过灾害天气下求生,但是我们练过突发事件中的救援吗?几可谓闻所未闻。
其三,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交通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夜间,马路中间是存在光线盲区的。
但是视频中,你可以看见多辆车打着远光灯来去自如。集聚起来的光线污染更添危险。
漯河当地媒体报道,2016年5月8日,漯河首条彩色立体斑马线在人民路交通路口“上岗”。与一般的斑马线不同,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且十分漂亮醒目,即使是在晚上也看得特别清楚。
但视频中路口的斑马线不仅不是这种高技术斑马线,还是油漆脱落、破损明显的斑马线。
去年的消息说“处于试验阶段,以后会不会新增立体斑马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那么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这种“即使晚上也看得特别清楚”的斑马线并没有推广,是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呢?
此外,这样的路口,晚间高峰时段,是不是也该配置警员呢?
无意为冷漠者“辩护”,但是有志推动理性的反思、细节上的进步。否则,口水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