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1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我国实验首登国际空间站
开展基因突变研究,对中美太空合作具有“破冰”意义
  6月3日,“猎鹰9”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

  一个对于中美太空合作具有“破冰”意义的中国实验正在飞向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3日下午5时7分(北京时间4日上午5时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利用“猎鹰9”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飞船携带第一个由中国独立设计的实验项目。

  “历经各种困难,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终于在今天随着‘猎鹰9’一飞冲天,成功飞向国际空间站,”在现场观看发射的实验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说,“此刻,除了激动就是激动。”

  中美太空合作

  美宇航员开展实验 数据传回供邓玉林团队分析

  如果一切顺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团队的项目将在两天后登上空间站。此后,美国宇航员将在15天内开展两次对比实验,研究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对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影响,所获数据将传回地面供邓玉林团队分析。

  据报道,此次“龙”货运飞船搭载40多项科学实验设备。这也是首次由私人公司向国际空间站发送货运飞船。这次发射也将为空间站送去第一个中子星研究设备。此外,这是以前曾承担过送货任务的“二手”“龙”飞船又一次执行任务。作为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一部分,“猎鹰9”火箭第一级被再次成功回收。

  受阻于美国国会2011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中国官方与美国航天局的太空合作被完全“冷冻”。但邓玉林团队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与美国纳诺拉克斯公司签署协议,成功突破中美太空合作“坚冰”。

  美国航天局发言人凯瑟琳·汉布尔顿证实,“龙”飞船上携带中国实验。“美国航天局遵守所有法律规定,已向国会报告。空间站所有合作伙伴都批准了携带这个实验。”汉布尔顿说。

  她指出,从广泛意义上看,这不是空间站第一个中国实验。包括2011年发射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在内,空间站一些实验已由中国科学家负责或共同负责。

  记者追访

  中国高校校旗 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

  记者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网站上看到,邓玉林在国际航天合作方面颇有经验,他带队研制的实验设备曾搭乘中国的“神舟八号”遨游太空,还当选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记者从北京理工大学了解到,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由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

  本次登入国际空间站的北理工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是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

  据介绍,本次北理工的空间载荷从关注航天员生命健康切入,延展到空间环境影响微(分子)进化的探索。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

  空间站实验

  在空间环境下 对20个基因进行突变规律研究

  邓玉林介绍,“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从而推断空间环境之于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的联系。鉴于抗体是人体中较为保守的重要生物学元素,我们提出大胆的创新设想,将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影响的模型,开展了此次空间实验。”

  据团队主要成员生命学院副教授李晓琼介绍,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分析基因突变规律,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空间环境开展‘微进化’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空间环境对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我们掌握基因突变规律,对其做出相应改变和修饰,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团队成员生命学院王睿博士介绍说。

  此次空间实验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在技术上也做出了多种新的探索。该团队还突破了在太空变温条件下实现基因扩增的技术难题。

  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60个通道,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王睿说。 下一阶段,北理工与欧洲太空局(ESA)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已经启动。

  据《法制晚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