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威县袁家庄村,1990年出生的袁萃红和村里多数嫁过来的女人不同,她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21岁那年,袁萃红远嫁山西。但是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后,去年夏天,她毅然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回了娘家,回到这片亲切的土地打拼、奋斗。
现代快报记者5月在袁家庄村蹲点采访期间,经常在落日时分看到袁萃红骑着电动车,一前一后载着两个孩子回家,画面很温馨。“我觉得现在很幸福很开心。”袁萃红知道,眼下这份稳稳的幸福有多么来之不易。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文 刘玉莹/摄
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看世界
袁萃红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柿子树,一棵核桃树。其中那棵柿子树已经上了年头,自她十几岁时就种在院子中。
“那时候的日子不好过。”在袁萃红的记忆里,家里十亩地一年有三季都在种棉花。家人每天早出晚归,清晨5点就要去地里,晚上回来都8点多了,农忙的时候,中午吃饭都要在地里。她也会去帮忙,“打花叉,拾棉花,我什么活都干。”
“看爸妈那么辛苦那么累,可是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那时候我们家是贫困户。”懂事的袁萃红初中毕业就决定不再继续读书,一来减轻家里的负担自己挣钱养活爸妈,二来她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8岁之后,袁萃红先后去了威海和苏州打工。在苏州,她在一家电子厂做工,每天工作12小时,月工资两千块。这样的收入对袁萃红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后来因为打工时遇上了现在的老公,她在21岁那年结束了闯荡的生活,嫁人了。
老公的老家在山西临汾,她知道,这一嫁就是远嫁。
结婚前半年,老公带袁萃红第一次回他的老家。此前,他就诚实地告诉袁萃红家里很穷,但是袁萃红简单地认为,她吃得了苦,因为她也是苦出身,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可以共同克服困难。所以,即便是她去了临汾亲眼见到了夫家的贫困,也没有改变心意。
远嫁山西,对生活有憧憬有担忧
“结婚那天,我老公开车来接我,因为路很远,开了8个小时。”出嫁那天的情景,袁萃红历历在目,那时袁家庄村的模样她也记得清清楚楚,“那会村里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好走,只有一条水泥路,房子也不是现在这样。”
她坦言,坐上老公的车离开袁家庄时,并不知道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有担忧,也有憧憬。
结婚后,袁萃红出去找了工作,卖过衣服,也在幼儿园当过老师。结婚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两年后,她又生下小儿子。有了孩子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袁萃红记得,那时候电台会放一首叫《远嫁》的歌,她每天听每天哭,深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回乡省亲,发现五年里变了模样
因为回家一趟路费开销大,那几年,袁萃红为了节约,半年才回一次娘家。想念只能埋藏在心中。而每次回娘家之前,她发现大儿子比她还开心:“要回姥爷家咯。” 那时,因为大儿子要上幼儿园,村里没学校,一家人就到镇上租房子住。她一人看管两个孩子,也没有办法再继续工作了。
这五年,袁萃红每次回家都感觉到了袁家庄村的改变。“村里的主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很宽阔,绿化也好了,卫生也干净,很多房子翻新,就好像变了一个样。”更重要的是,因为袁家庄村实行土地流转,家里的十亩地全部租给了梨园,父母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种棉花,每年收租金就可以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另外再出去打打工,二老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让袁翠红不再有后顾之忧。
两个“家”的反差,让袁萃红很是感慨。“后来,爸爸给了我回家来发展的建议。”袁萃红说,她心里特别感动。
袁萃红和老公、公婆商议后,于去年夏天正式“回娘家”。因为父母在外村打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袁萃红一家四口就在她从小生长的房子里定居下来。回来后,她用积蓄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下,换了沙发,粉刷了墙壁,攒了些钱后又把风扇换成了空调,这样也改善了父母的生活环境。
“回来这边,我觉得发展得特别快,找工作也容易得多。”袁萃红说,老公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跑长途,她则在村里的幼儿园当老师。
定居娘家,如今的日子安稳幸福
转眼回娘家生活已经一年时间,袁萃红对眼下的小日子很满足,“我觉得特别安心舒适,毕竟是从小生长的地方。爸爸妈妈也很开心我能在他们身边。”
现在每天早上,袁萃红骑车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幼儿园。孩子上学,她上班。晚上再骑车把他们俩带回来。老大5岁上大班,老二3岁上小班。两个孩子都十分可爱、懂事,老公在外打拼顾不了家,她则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悉心陪伴着孩子的成长。
下班回了家,袁萃红就赶紧忙活晚饭,有时间的话也会搬出一张小方桌,辅导大儿子的功课,小儿子则乖乖坐在妈妈身旁玩耍。
院子里的两棵树都已经长得很茂盛,见证着袁萃红这些年的成长,见证着这一家人当下的幸福。
袁萃红也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日常的生活,两个孩子经常出镜,她没事也会发发自拍,记录自己的心情,彰显着一个90后的个性。
“这一年攒了两三万块钱下来,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攒钱在县城里买楼房,把双方父母都接到一起,希望未来五年能够实现这个愿望。”袁萃红笑容满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