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白云如画,河北威县袁家庄村的梨园枝叶繁茂。“梨嫂”李秀红站在梯子上,修剪高处的梨果,她穿着迷彩服,衣服的颜色和树叶浑然一体。
“快看看,你美不美?”现代快报记者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刻,李秀红掩面而笑:“美!”第二天,她就把微信的头像换成了这张图。
“梨嫂”微信的名字叫“笑看人生”。“以前哭过,从今往后,都是笑。”她用家乡话说这句话时,“笑”的尾音被拖得特别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文 刘玉莹 田沁/摄
在梨园打工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李秀红,今年47岁。今年5月,现代快报记者在河北袁家庄村驻村调研采访,第一次来到梨园时,就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正逢梨园“梳果”,为了保证大梨果的质量,需要把多余的小果子剪掉,整棵树的修剪工作需要不停地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李秀红动作格外娴熟,修剪完一棵树,就又搬着梯子去修另一棵。
梨园,是袁家庄村的扶贫产业。过去村民以种棉花为生,但是因为这里属于河滩地,沙化严重,所以收成不好。“以前日子不好过,只靠种地,一亩地收入大几百,多的时候千把块钱吧。”李秀红回忆。
2013年,威县县委、县政府着力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谋划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袁家庄村,成了县里第一个种植梨树的村子。
村民的耕地,经过土地流转,租给梨园,每年领取租金,一亩地一千块钱左右。这样,原本种地的人,就可以腾出手来打工。而像李秀红一样,在梨园打工的村民还有不少。
在梨园打工,一年大概有一万八千块钱收入,李秀红笑着说:“以前是贫困户,现在脱贫了。一天天的,日子好过起来。”
成了学到种植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我在梨园干了5年了,从一开始翻田、挖沟、种树就在这儿,一天天看着梨苗长大、结果,就跟在自己地里干活一样。”李秀红说起在梨园的工作,带着很深的感情。在梨园里,她负责的梨树有17000多棵。“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教过我们怎么剪枝、怎么施肥、怎么浇水、怎么把梨树管得更好。”
几天后现代快报记者再去采访时,李秀红的工作已经从梳果变成了给梨果套袋,这是为了避免梨子被虫侵害。她一天可以套800~900个梨果,套一个袋子挣1毛钱。气温越来越高,烈日当头,记者套了还不到一百个梨果,就已经满头大汗,可李秀红快手快脚一点儿也看不出累。她每天早出晚归,早上7点半工作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工作到晚上7点。
五年来,李秀红陪伴着梨树每一天的生长,“最开心的就是春天开花和秋天收获的时候。等到摘梨,一筐筐的真是高兴。”
她一面乐呵呵地说着一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今年清明前后梨树开花的照片,“拍了发到朋友圈里,好多人给我点赞呢。”
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刘明亮告诉记者,从2013年至今,威县已经在7个乡镇的135个行政村建成了220个标准化梨园,其中袁家庄村有5个梨园。2016年,梨产业园区总产量达680万斤,全部销售一空,今年产量还会更高。“精准扶贫,梨来敲门。梨产业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他们除了收入提升以外,也告别了传统农民的身份,成了学到种植技术并且按时上班下班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种转变,我们在“梨嫂”身上完全看得到。
“以前哭过,从今往后都是笑”
除了在梨园打工,李秀红自家还有一个葡萄园和一亩地要打理。每天5点起床,吃了早饭就去地里转悠,地里种着棉花和花生。等到下班以后,再去葡萄地里转转做点活儿,“去年遇到冰雹了,没有多大收成。今年长势还不错。”
正因为她每天忙忙碌碌,记者想和她坐下来聊会天就只能选在中午或者是晚上。
那天中午,记者“突击”去了她家,李秀红炒了一个包菜,煮了一锅绿豆粥,配着馒头吃。她埋怨记者为什么没早点告诉她,让她多做点准备。她说,自己平时吃得很简单,一个人就凑合凑合。老公在外面的梨园打工,因为离家远,很少回来。她的两个孩子,女儿在西安念大学,儿子在县里念初中,也都不在身边。摆在家里的一张全家福还是五年前拍的。
等到晚上,李秀红到家时已是夜幕降临。推门而入,家中漆黑一片,没有一盏灯等着她归来。她一到家就钻进厨房为自己忙活简单的晚饭。看着她孤独忙碌的身影,记者不禁有些心疼,可她笑着说:“我都习惯了。”
采访多次,李秀红几乎没说过自己“苦”,尽管一双沧桑的手早就“出卖”了她。只有在闲话家常时,她才会零星地说起一些以前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公婆身体不好靠她照顾,一家老小靠着几亩地,连吃饭都成问题……
“以前哭过,从今往后啊,都是笑。”回忆戛然而止。
忙活一年都为了孩子,她说特别值
采访“梨嫂”,说起孩子的时候,她笑得最开心。
女儿是去年考上大学的,虽然知道外地读书的开销很大,她也担心过学费,但还是十分坚定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让孩子继续上学。我们忙活一年的钱都给孩子花了,我也觉得特别值!”
一开始,她也有些担心女儿到城里上学适应不了,还叮嘱女儿别怕花钱,手机、电脑都给配了。她打开存放在手机里的相册,给记者看女儿精彩的大学生活,“女儿特别懂事,上学期还拿了奖学金呢。我文化少,也不会教育孩子。他们回到家里,我不让他们干活,只说让他们好好读书。希望他们以后生活得更好。”
“未来五年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聊到最后,记者问她。
“我希望我闺女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儿子也考上大学。我们能住上县里的大房子。”李秀红笑容满面地脱口而出。
祝福这位勤劳朴实、坚强乐观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