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5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写意主要是一种精神 ——杨晓阳画展引发的随想
  杨晓阳
  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
  《水墨人物7》
  《印度速写写生》
  《大河之源之四》
  《黄河艄公》
  《关中农闲》
  《黄巢进长安》
  《农民工》
  《丝绸之路局部26》
  《丝绸之路局部10》

  □文/邵大箴

  杨晓阳君将要在北京举办他的画展了,展览的名称简单明了:“从写实到写意”。提倡写意,而且是大写意,是杨晓阳跻身画坛之后的一贯主张。从展品的内容看,他是从写实的路子走过来的,展览名称用“从”与“到”两字似乎也反映了他的艺术历程。学生时期,杨晓阳受到的国画教育,基本上是从素描入手、培养写实造型能力起步的,之后不断接受传统绘画笔墨写意的训练。他学生时期的作品包括写生与创作,特别是毕业作品的风格面貌,应该是属于写实范畴的,但有写意的因素,或者说受到传统写意艺术的影响。他后来的创作,逐渐摆脱写实造型转而迷恋写意,可严格地说,也没有完全摒弃写实造型。综观他前后期作品,差异是明显的,不过仍有内在的脉络关系。这是一个很有兴味,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写实和写意,在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的表述中往往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一般解释是前者用较为细致的笔法描写客观物象的真实,后者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妙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某种意趣。不过,这种解释偏重于绘画的手法,而写意有手法的层面,更有深刻的精神内容。这是大的学术课题,这里不宜赘述。我国传统绘画从宋代起,大力提倡写意,至元明清时期,写意风气盛行,也是文人画的高峰期。但是写意情怀、写意精神却历史更为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中就有清晰的表现。

  写意文人画,实际上是绘画语言的高度自觉,从艺术史衍变这个角度看,中国文人画的出现犹如欧洲印象派摒弃古典油画法则的束缚,走向用绘画语言而不是靠题材来传达思想感情。只是文人画的出现早于印象派几百年,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学说,特别是道家的艺术观念,而印象派绘画理论就没有这样深远的哲学美学根基了,所以也不可能像文人画那样有恒久的影响力。

  中国绘画的写意观念和表现方法,魏晋时期已见于理论著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写意理论的基础,宋代大力倡导文人写意,旨在强调笔墨所传达的文人修养和作品的精神内涵,反对末流院体画的浅显媚俗。在他们看来,艺术家专注于描写具体写实的物象,不把笔墨语言放在重要的位置,画面一览无余,不能予人以想象的空间,更缺乏表现语言的意味与情趣。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绘画的理论与实践也不例外。文人画不求形似有个限度,宋元明和清代早期文人画家深谙此理。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实际上是把形的概念隐藏在笔墨语言之中,也就是说,他的画不以形似为目的,而重笔墨所传达的意蕴,但也有形的显示,只是形表现得简略、概括、随意,难以言喻,可谓形到意到,形不到意也流畅地溢出。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文人画大师的作品,也遵守此理。清代晚期文人画走向式微,有诸多社会、文化原因,其中画坛风气一味仿古、不重视研究客观自然,忘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理是重要原因。绘画创作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无从谈起。外师造化包括对客观物象形的观察与研究,包括采用写生法,这些都被当时许多画家置之于脑后,弃之不用。西风东渐、西画写实造型与写生法传播到我国,中国画一度受到压抑,文人画传统被贬,这是一段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历史。但西画的写生法和对形的关注,对国画的复兴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中西融合体”的国画磕磕碰碰地一路走来,也终于成了气候,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有可圈可点的探索成果,尤其人物画成绩卓著。几代人坚持不懈地探索写实造型和笔墨写意的有机交融,不能不说这是近代世界美术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我国许多优秀艺术家在融合中西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扬。当今中国画领域,思想活跃、流派纷呈,但不同审美趋向的派别都坚持以传统写意为方向,只是在艺术观念和实践上各有自己的追求,也就是在写形写意上有不同的见解。我以为,这是艺术界思想自由和创作自由的生动表现。从这一现象中我们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观念和方法,是中华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既有深刻的理论见解,在实践上又有相当的包容性,对艺术家有广泛的感召力、吸引力,也给予他们有相当自由发挥的空间。人们从古代经典作品中体会其精妙和奥秘,体会其博大精深和它的宽广容量。人们也从近现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写意观念和方法的多种多样的现代表现。由此我体会到,杨晓阳在各种场合提倡写意的苦心,从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种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写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我欣赏杨晓阳的写生人物肖像,以笔线为主的生动造型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寄寓着他强烈的写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对表现内象时内心的激情;我也欣赏他的一些大幅创作,主题性的、装饰性的,表现出他在深入搜集素材和体验生活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他吸吮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营养,也有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努力赋予自己的绘画创作以具有个性的写意特色。

  一百多年来中国画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可抹杀,几代人的探索成果值得我们骄傲。但环视当下,当今中国画创作虽然手法众多,但作品普遍在艺术深度上却难以令人满意。我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少人忘记了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法则。人们常常用写生来涵盖外师造化这一概念,不少画家只热心画客观物象,不注意对自然的体验,也就是说,只用眼和手作画,不注意用心体会;只重技法,不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写意的意思是写客观物象之本质美,写艺术家心中之情之意。这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写意,实际上就是写心。在这种情况下,杨晓阳的从写实到写意的展览以及他不遗余力提倡的写意理论,对当今中国画克服阻碍前进的弊端,明确方向,应该是有益的。

  前面说过,写意并非不要写形,只是对人们视觉感受的形加以概括、提炼,用意象的形式加以表现,它带有抽象性和寓意性,但不同于抽象。自成体统的中国画写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意识,它覆盖不同手法的艺术创作:细笔的,粗笔的,工写的,意写的…用工整写实手法完成的作品,只要有气度、有神韵,也应该说具有了可贵的写意性。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晚期文人画的观点,独尊水墨写意,排斥其他,就觉得狭隘和偏颇了。

  拉拉杂杂写这些,谨表示对杨晓阳君展览的祝贺,至于关于写意理论的要旨,读读他本人的许多论述和欣赏他展示的作品,一定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