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对所青睐的事物发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目的还是希望减少问题、改善现状、实现共赢。对此,共享单车企业也应该把这种意愿和“造谣”的恶意区分开来。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据中新网报道:10日,网上有消息称某共享单车企业“内部存在贪腐行为”,时隔一天,11日,也有另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内部存在贪腐行为”的传言流出。随后双方均作出否认网络传言的声明,前者称,相关爆料语焉不详、身份不详,无法作为反贪腐工作的证据,后者则表示,针对相关谣言已报警。
共享单车两大企业相继被指出现贪腐行为,这对其声誉必有影响,及时应对,是非常必要的。公众当然希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不要出现乱象。
既已报警,显示了相关企业绝不妥协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家的底气。警方势必会就此调查。
相关网络“爆料”,所指的“回扣”是巨额的,并且给出了具体“名单”。而被指名道姓的人员里,有的直言“已采取法律行动”。这比“清者自清”的无为选择,要更积极。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调查是仅仅就“谣言”本身做出事实性判断,还是有所展开?但显然,更进一步的调查澄清,对公众和企业本身来说都是好事。
共享单车发展迅速,在业界做出名堂的企业,受到特别的关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如果造谣中伤,那就过火了,无论是嘴巴不留口德,还是出于商业竞争目的的抹黑,都是在挑衅法律。一旦被定性,势必会遭到严惩。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共享单车被传言袭扰,对自身管理的规范也是一次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企业直言对贪腐零容忍,一旦查实绝不姑息。这种充满自律性的表态当然受到欢迎。
当企业在诸多管理事项上都无懈可击,传言或谣言也就难以得到“缝隙”且“惑众”成功。
要知道,共享单车目前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还难言成熟,是不能完全排除存在“缝隙”的可能的。企业把外部的指责甚至“攻击”当成自我检查的契机,不是没有价值。
共享单车开启了中国人的共享时代,大家对其贡献有目共睹。不过,一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也卷入一些争议中。
特别是,“共享单车收取的巨额押金去哪儿了”更是成为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尽管押金可“速退”的承诺在耳,不过亦有“难退”的新闻报道例子。而一些企业收取的押金超出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学生族的承受范围,也遭到诟病,在这种情况下,押金池的缺乏透明,难免被人质疑。当免押金模式进入共享单车领域后,押金风波就会更让人“捉急”。
此外,由于投放量有限,一些热门地区竟也常常无车可骑、车坏多时无人修理……这些问题也减损了公众的体验“好感”。
人们总是对所青睐的事物发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目的还是希望减少问题、改善现状、实现共赢。对此,共享单车企业也应该把这种意愿和“造谣”的恶意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