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5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杜骏飞:
做一个人文关怀的“可汗学院”
  杜骏飞把课堂搬到了网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杜课”的教学核心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奥美创意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与中国问题、新闻传播理论、创意思维。
  可汗学院
  
  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
  扫码可阅读微信公众号“杜课”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骏飞每天都会给自己加一堂课。这堂课属于义务教学,面向全国各地学生,经由微信公众号的线上讲台传播出去,不收费,也不做商业推广。

  杜骏飞将之取名“杜课”并定位为“日课”,这就意味着该公众号必须每日更新。从去年11月5日该号正式启动以来,以杜骏飞为内容生产者的五人编辑团队便每日忙碌不敢懈怠。“我们大年三十都更新,没停过。”杜骏飞笑说。

  坚持下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教师的责任。 “我跟学生上课、批评、辅导,都是很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杜骏飞说。

  

  现代快报记者 郑晓蔚/文 赵杰/摄

  1

  之所以开通“杜课”公众号,很大原因还是为了服务学生,提升学生。

  曾经有些学生特意从贵州、云南赶到南京,他们有的是考研的学生,有的是来旅游的学生,有的则是慕名专门来看看老师的。对他们来说,听一两次课就得回去了。杜骏飞看着心疼,“成本很高,特别不合算。” 而年复一年,杜骏飞又都在回答很多相似的问题。于是去年他就在想:“如果把这些公共资源放在互联网上与大家共享不是更好吗?”

  同时他也注意到,学生们所急于问的,往往并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常识问题;问的不是事业,而是生活;问的不是通则式问题,而是个性化问题。“学生只能一对一地跟我聊一聊,这也是做‘杜课’的缘由。”

  而有关“杜课”的命名,其实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它是一个系列化的谈话分享,题材广泛,很多问题是非学术的。我不能用一个领域来概括。‘杜课’里唯一不变的是我。”

  既然是聊天,那么话题自然无所不包。杜课里面就包括了人物评论、历史钩沉、解答学生提问、逻辑与思想方法培养,以及新闻热点评析等内容。但都指向一个主题:人文素养。所以杜课的广告语是:“杜骏飞老师的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杜骏飞说:“我打算先自己开一千次课,形成基本的人文素质体系,特别是精英教育里的18种元能力,包括:敬畏、容错、信仰、反思、同情、社会情境感,等等,也做好课程示范,然后,吸纳更多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做一个人文关怀的‘可汗学院’”。

  一个人文关怀的“可汗学院”教什么?杜骏飞说,如果你在读书、讨论、上网、交友、社会活动时,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心灵以人文滋养,不断让自己确立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拥有独立的思考、杰出的意志品质、批判性思维、自省能力,那么你已经得到了最好的通识教育了。

  2

  杜课运行半年来,从未有一天停更。现代快报记者开玩笑说,“有点心疼小编。” “我不心疼,我觉得将来他们混不出来才要心疼一下。”杜骏飞风趣回应道,“这会儿年轻,辛苦一下挺好,把水平练出来,把毅力学到手。你看我都能坚持,每天再忙也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折腾这事儿。同学们不可能比我忙,也不可能比我累,又不比我老。小编没休息,我也不休息。”

  在杜骏飞看来,坚持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责任感。“当做到一定职业程度时,你不会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只会想把献身的事业做好。有时候为了一个字,措辞十来遍,改来改去的,小编都吃不消了,但还是要认真——这是一种职业追求。”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杜骏飞一直给予鼓励。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学老师所需要的不是信徒,而是讨论。换句话说,我们的任务不是把真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值得讨论的,正确的讨论方向和思考方法是什么。”

  在杜课里,杜骏飞也刻意地不把所有话说完,会留点问题让读者“烧烧脑”。“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或者继续思考下去,你也就离真知很近了,至于离我远近,倒不重要。如果老师只是将观点强加于人,岂不是和让学生背书一样?所以必须真诚地跟学生聊一聊,给学生留下更多空间,有不同意见也很好。”

  3

  3月30日,杜骏飞在微信公众号“杜课”上发布了给考研失利同学的一封信。有媒体评论称,“这封信迅速在网络上热传,不仅慰藉了考研失利的同学,也鼓舞了更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同学。”

  杜骏飞在信中写道:“我从来都不认为,一个年轻人的事业成长,只有学业深造这一条路,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

  今年3月刚刚加盟编辑团队的劳尔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杜课’并不是所谓鸡汤,也并非成功学的兜售场,对于读者,是尊重而非迎合。比起新闻专业知识教育,杜老师更加关注对下一代的素质培养。他在创办‘杜课’,答疑解问,让教育的微光能够传得更广更远。”

  不仅仅传道授业,而且全方位解惑,“杜课”揽过了这一责任。杜骏飞说,“我认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应该开设类似的答疑课,关注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职业成长和社会实践。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远比上好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学会一项技术有意义得多。”

  近期最为轰动的一篇爆款,是杜骏飞就《人民的名义》与学生展开的七问七答。 文中散落的金句受到公众热捧。如:“《人民的名义》虽然艺术性一般,但社会效应非常热。本质上说,它不是创作的成功,而是创作许可令的成功”、“尺度,要看跟谁比,跟从前的反腐剧比,尺度空前;跟现实的生活比,并不超前;跟思想界的讨论比,停滞不前。”

  杜骏飞评论当红影视作品,并非是要迎合社会热点,而只是回应学生关切。“我不需要追社会热点,我的责任是就学生关注的热点启发他们的人文觉醒。”

  采访当天,为了回答公众号小编提出的武林KO问题,杜骏飞说,“早上我备课了。”下午,他对此侃侃而谈, “媒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两个人身上,而是要关注中国武术向何处去。这就是正确做新闻的姿态,这是我的看法。”这约摸20分钟的视频将成为下一期杜课的授课内容。

  对话

  做一个深度学习者

  读品:“杜课”里的粉丝留言你会看吗?

  杜骏飞:我希望粉丝留言。我想知道我上这课,台下有什么反应。如果都不留言,我等于跟空气说话,我想听到他们的反馈。

  

  读品:“关于阅读,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杜骏飞:我个人体验,对高素质学生来说,从大学本科高年级开始,就要迅速超越博览群书这个泛读阶段。到了研究生时期,要特别强调要有专业化的阅读,要有深度阅读。专业化阅读就是你要选定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在这个领域做深度阅读,能够通晓前人在这个学科上所贡献的重要思想。深度阅读之后形成深度感受,然后做出自己的思想贡献,这是我鼓励研究生做的。

  成人也是这样,什么都读不合适。你天天既读黑格尔,也读韩寒,又读咪蒙,想想看,你是谁呢?见一个爱一个,看上去是情圣,其实是花痴。逮到什么都读就不是读书人了,只不过是一个表演读书这一行为艺术的人。

  

  读品:“您现在每天有读书和写作计划吗?

  杜骏飞:到我这个年龄,基本已经是以输出为主。换句话说,我的读书是问题导向,带有专题性的研究性阅读。这样的阅读,跟青少年时期为丰富自己而读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学者,如果任务多,读书反而会变多,因为有输出压力。

  

  读品:朋友圈等碎片化阅读会占用您太多时间吗?

  杜骏飞:在我这个阶段,已经无法被碎片化了,年轻时候读书比较扎实,世界观形成也很完整,知识结构也是确定的,别人来点碎片知识,我也不拒绝,因为碎片拿我也没办法。我本身是张桌子,四四方方的,你洒点水就洒点水,我擦擦。有时我擦都不用擦,我还是张桌子。

  但青少年时代的阅读是怕碎片化的,你那刚打两桌腿,桌面儿还没做完呢,来只野牛闯进来转悠一圈,又来一群蝗虫,你这张桌子就做不成了。碎片化对他们是有危害的,他们再也无法形成深度化阅读和深度化思考,做个知道分子是可能的,但能不能做得了专家,大概只能看运气。

  所以我建议大家远离朋友圈等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深度学习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