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5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叠石桥忆旧

  □朱惠忠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海门三星召良村,家宅离叠石桥仅二里多路。上小学时,旦遇假日,我常常和邻里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去叠石桥玩耍,或捞鱼摸蟹,或嬉戏打闹。

  叠石桥地处海门和通州的交界处,两市(当时称县)之间有一条仅两三米宽的界河。河上有一座石桥,供两岸居民互通,桥的东侧是海门的地界,跨过桥就是通州了。

  在我的记忆中,叠石桥的东侧有一个理发店,一个小卖部(当时叫代销店);桥的西侧有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四周便是广袤的田野和星罗棋布的民房了。桥的两侧时有一些私人屠户摆放一两张临时肉台,出售猪羊肉,记得是猪肉七角五分一斤,羊肉五角钱一斤。

  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桥边的理发店理发。理发匠姓薛,是我们同村人,当时已70高龄。他理发有一个特点,手推夹剪和理发剪交叉使用后,头差不多理好了,唯独头顶的一束头发留着不剪。待头部四周修饰完毕,最后用理发剪“咔嚓”一下把那束头发剪下,然后双手一拍:“好了!”当时我不解其意,后来问了爷爷才知,这是他师傅的传教:“留发、留发,剪不尽的头发”,是希望他的顾客接踵而至,生意延绵不绝。

  待我理好发,爷爷必定要到隔壁的代销店去买几块糖给我解馋,好像是一分钱一块糖,那花花绿绿的糖纸我是舍不得扔掉的,留着夹在书本里,积少成多,成为我童年时代唯一的一本画册。接着是爷爷理发。薛师傅给爷爷理发时,花的工夫可大啦。理完发以后,还要给他修面、掏耳朵。我一边吃着糖块,一边听他们闲聊。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私人经商是禁止的,叠石桥附近一些大胆的村民,迫于生计,竟偷偷地干起了手工绣花的营生。开始是做些小裙子、枕套、猫盆之类的东西,在叠石桥两头摆摊出售,倒也有利可图。当年正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而这种小手工业正在“割尾巴”之列。由于叠石桥介于两县之间,村民们钻了“两不管”的空子,东边有人来割,把“尾巴”甩到西边去,西边有人来割,把“尾巴”甩到东边去。

  这游弋的尾巴始终没有割掉,以致“尾大不掉”。后来,适逢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条“尾巴”竟迅速地长大了。

  叠石桥现在已是很具规模的家纺城了,其情其景当然不消我细说。薛师傅虽然早已作古,但我觉得他的那把理发剪刀已留在了叠石桥。你瞧,做床上用品的不管规模大小,哪一家没有剪刀?在人们一剪一剪的“咔嚓”声中,我仿佛听到了薛师傅那把理发剪的余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