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忠
表弟略小我几年,算来今年也五十多了,他一辈子做泥瓦匠的行当。他家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为了生计,表弟十六岁时就被他父母送到了一个老泥瓦匠的身边,开始了与砖瓦和泥水打交道的生涯。
表弟五短身材,腰粗膀圆,自从跟了那个老泥瓦匠以后,师父吩咐的活儿从不偷懒。拎泥桶抛砖头,架梯子搬台子样样冲在前头,爬高头站山尖那种活儿不消说是当仁不让的。冬天,冻得两手开裂;夏天,他常常赤膊上阵,皮肤晒得黑里透红,可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凭着一身的蛮劲和灵巧的眼风手势,他赢得了师父的器重。在一群学徒中,他第一个学会了砌灶,即农家人所说的“支灶”。作为一个泥瓦匠,单会砌墙是不能算“出师”的,会支灶才算有了真功夫。
别看乡下一个普通的灶头,讲究可多着呢。有的灶,凑了许多柴火,锅中迟迟没有动静,有的灶,几把火就把锅中水烧沸了,个中原因全在砌灶人的功夫上。表弟砌的灶烧水特别肯开,我家老屋的灶头就是他砌的,前些年邻居家蒸糕烧羊肉什么的都来借用,说我家的灶头好使。
表弟虽然没念过多少书,悟性却很好。我问他,你得了什么真经,砌的灶头总比别人好?他回答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奥妙,除了掌握好灶堂大小与镬子尺寸的比例,还要码准灶堂中心与出烟口的距离以及烟囱的高度,当然灶堂搪得密不透风是最起码的要求。”他说了一连串数据,我听不懂,做了一回老牛听琴。他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他根据烟囱越高越拔火的原理,常常将师傅规定的高度暗自抬高两寸,这个偏差师傅督查时很难看出,不至于因为没有按要求去做而被师父责怪。效果还真不错,屡试不爽。
泥瓦匠有一个“洗手不干”的行规,干活中途是不洗手的。即使到了中午,主人家招呼吃饭,他们也只是双手搓一下便去就饭。有一次我向表弟求证这个说法,他说:“洗手不干”是祖师爷鲁班定的规矩,究竟为什么历代师傅都没有说清过这个道理,依我看,泥土是酸性的,石灰是碱性的,粘在手上的只是泥巴和石灰斑,问题不大,但一着水就会起反应,刺激皮肤,所以不洗手是为了避免皮肤被多次腐蚀,待晚上收工时一次性洗一下就不干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泥瓦匠的“洗手不干”,被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人解释得如此透彻。
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表弟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在当地泥瓦匠队伍中算是响当当的。有人说,要不是他少读了几年书,兴许能做个建筑老板抑或成为一个包工头,此话不假。因为技术精湛,许多包工头都愿意拉他入伙,要仰仗他来聚集人气。最近表弟告诉我:待年满六十岁,他就真的洗手不干了,干泥瓦匠虽然辛苦,但收入也不少,尤其是最近几年,家中有了不少积蓄,养老已不成问题,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