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是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他和他的团队,在短时间内将中国地质学抬升到了国际水平,使得我国的地质学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丁文江还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长为中国地质学界的领袖人物。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雁 尹有文
1911年,25岁的丁文江从欧洲学成归国。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泰兴黄桥求学海外,整整九年。当年被称为“神童”的儒雅少年,已经成为一位怀揣地质学、动物学双学位,掌握了日、英、法、德四种外语,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
1913 年,丁文江出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所谓的地质科,不过有名无实。
囿于各种原因,中国近代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完全被外国人垄断。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外交官、军官、商人、地质学家,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他们的调查研究,为以后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储备了资料、铺垫了基础,但也给中国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例如,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数年地质考察后,以其专业精准的地质调查结果为依据,撰文向德国政府献策,“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运,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着。”不久,李希霍芬的建议被德国以军事行动付诸实施。1897年,德国伺机出兵强租胶州湾并极力争夺山西的采矿权,德国的行动直接引发了帝国主义各国在华争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胶州湾被强租一事,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地质学的作用之巨大,时人发出感慨:“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
丁文江入职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吸纳“眼光足迹间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的地质学人才,并以他们为国之利器。
然而,这个想法并不现实。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地质学人才,一般国民对地质学的重要性毫无认识,北京大学因为地质学招不到学生,竟不得不停办这门学科。
丁文江转而从培养地质人才做起。他从北京大学地质学门(即地质学系)借来校舍、图书、仪器、标本,以工商部的名义开办了一个地质研究班(后改称地质研究所)。丁文江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地质研究所邀请来高水平的教员。国内的有章鸿钊、翁文灏。章鸿钊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地质系,翁文灏则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地质学博士。他们三人后来一起被尊为中国地质事业的三大奠基人。丁文江还请到了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研究所担任教员。
1916年,地质研究所的第一批学员毕业,其中成绩最好的,被选派到国外去留学。中国地质学界许多领袖人物,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学清等人,都是地质研究所培养出来的。
1916年,地质研究所被北京大学收回。丁文江继续关注地质学人才的培养。他发现北京大学在1917年恢复地质学门(后改为地质系)之后,限于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很差,于是,便向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当面提出意见。蔡元培虚心接受,并听从丁文江建议,聘请已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和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到北大任教。他们和丁文江一起,使得北大地质学教育、中国的地质学研究,迅速步入世界前沿。
(泰兴文联林林、仲海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