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匿了,朋友圈
  被异化的朋友圈,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压力与不好玩 CFP 供图

  自2011年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微信上线以来,微信朋友圈成了越来越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不知你有没有发过这样的感慨:朕每天都在朋友圈批阅奏折,从早到晚……

  而有意思的是,最近朋友圈掀起一阵隐退风。你点开某个朋友的主页,想“窥探”一下朋友圈动向,但发现其实没有内容,只留着一句话: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这是微信不久前上线的新功能,通过“设置”按钮就可以停用朋友圈。

  从朋友圈玩消失,这很酷吧。

  问及原因,有朋友傲娇地说“我不想再被朋友圈绑架了”。

  或许,运营到第七个年头的微信,确实到了七年之痒的阶段。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邱骅悦 王凡

  逃离朋友圈

  朋友圈成了工作圈、交际圈和马屁圈

  早上7点,林先生从睡梦中醒来。他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准备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但随即想起了什么,转手打开音乐播放器,在悠扬的歌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这是林先生决定“逃离”朋友圈的第一周。虽然还没有彻底戒除,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让朋友圈远离他的生活。

  好像谁都成了朋友,但并不是这样

  “记得当年,微博火过一阵。也就是跟风吧,突然身边的人都开始用微信了,我也开始玩。”80后的林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表示,当微信开通朋友圈后,曾沉迷过很长一段时间。每天睡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跟评啊、点赞啊,忙得跟皇帝上早朝批阅奏折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林先生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但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反而促使林先生加快逃离。

  “一开始用朋友圈是因为它比较私密嘛,发的东西只有朋友看得见,也只有朋友会跟评和点赞。但现在谁都在用微信,这就尴尬了。”谈起逃离朋友圈,林先生唯有苦笑。当初朋友圈最吸引他的就是私密性,但随着“朋友”增多,朋友圈的私密度开始下降。“好像谁都是朋友,但事实上,我们是朋友吗?”

  成了煞费苦心晒加班的圈子

  “现在不但朋友用、家人用、同事用,老板也在用。出去谈个生意,客户也说加个微信吧,方便联系,朋友圈最后变成‘工作圈’‘交际圈’了。”在一家大型私营企业上班的张先生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之前看到过一些因在朋友圈发言不当被单位批评的新闻,因此当单位同事和老板加入朋友圈后,他的发言变得谨慎了许多,往往要多考虑几分钟,想想这条信息会不会惹上麻烦。因此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了。

  当然,也有同事比他聪明,发朋友圈时会将领导分组屏蔽。

  除了怕失言引起职场麻烦外,张先生也觉得朋友圈正在变味——变成职场的延伸。他发现,每当领导发朋友圈时,哪怕只是一条普通的转发,都有不少同事抢着去点赞,评论里也满是溢美之词。他还发现,自从领导开通朋友圈后,同事在朋友圈发布加班状态的次数明显增多了。

  “以前玩就是玩,现在有同事专门研究怎么在领导的朋友圈里晒工作状态,甚至假装发布得漫不经心,比如大晚上晒棵办公室植物,生怕加班了领导没看见。这心机也太重了。”张先生说,“我也经常加班,但我从来不晒。”

  每天在朋友圈见面让友情一天天淡漠

  在律所上班的胡先生也感到了朋友圈的乏味,朋友间的关系并未因朋友圈的频繁互动而变得加深。“朋友圈里的人看似在网络上天天见面,其实有些人渐渐就变成了点赞之交。比如在微信运动里面,我通常会给跑一万步以上的人依次点赞,但如果有跑五千步的人主动给我点赞,那我也得还上这个人情为他点个赞。其实,我们的关系并未因互相点赞而获得加深。”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在现实生活中好好经营友情的话,那也就真的淡漠了。”

  胡律师举例说:“有些朋友的朋友圈我天天关注,大家互动评论也很热闹。但有一天我回想起来,我们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而在有微信朋友圈之前,我们经常聚的。”他认为,朋友圈让大家误以为友情维系得很好,但其实不知不觉已经很淡漠了。

  画风变淘宝,以为点错了软件

  营销广告也在透支着朋友圈的信任。家庭主妇吴女士很有感触:“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微商,还有做代购、搞营销的。他们不是来交朋友的,是来做生意的。”吴女士说,她一开始看在朋友的面子上,都对这些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是熟人,也没有强买强卖,索性由他去吧。

  “但有那么一段时间,微信上做生意成为风潮,谁都在搞,你卖鞋子她卖化妆品,还有卖零食的。我差点以为开错了应用,开的不是微信,是淘宝。”面对微商们的“热情”,吴女士直呼吃不消,最后她索性把所有转职做微商的朋友全部拉黑了。

  但朋友间举手之劳的请求,她还是不好意思拒绝。尤其是商业选秀活动,不少参与者会在朋友圈里拉票、邀请亲朋好友助阵。这样的拉票信息也让吴女士烦恼不已,“虽说动一下手指,几分钟的事,但次数多了也烦啊。而且有些朋友平时也不怎么联系,一到拉票的时候就想起你了,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

  “最搞笑的一次是,几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用微信建了个群,但没人说过一句话。一年多以后,突然蹦出条消息,点进去一看是一位老同学在帮孩子拉票。”

  进行平滑切割

  面对变味的朋友圈,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的李女士决定撤离。点开她的主页,并不显示内容,只留下 “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这句话。

  但李女士还是没能彻底逃离。在她看来,朋友圈里除了诸多“变味的朋友”外,还有让人牵挂的单纯分享快乐的父母长辈们。“我父母会在朋友圈里上传一些去外面旅游的照片,还会@我,我就很乐意地给他们点个赞,支持他们敢于花钱,多出去走走。还有一些朋友跟我互动也很频繁,她们玩朋友圈没那么多心思,就是单纯地分享快乐。”

  李女士表示,暂离朋友圈的日子,她每天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健身,让自己在现实中更充实,“也没什么不适应的,比起那些健身时还想着自拍发朋友圈的,我算是很自由了吧。”

  不入朋友圈

  朋友圈成为角色扮演游戏

  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团队发布了《2016微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微信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量达到7.68亿,50%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90分钟。

  尽管如此,依然有一部分人一直徘徊在“圈外”。 90后小杰就是个十足的“圈外人”。

  父母在玩,不想自投罗网

  和很多90后一样,小杰从小就玩转QQ、贴吧和各类网络论坛。从开心网到人人网再到如今的微博,都有她的足迹……但是当微信成为国内主流社交应用时,她却对朋友圈并不感冒。

  小杰告诉记者,她和她的很多小伙伴依旧喜欢使用微博和QQ。相比之下,微信的功能并没有太多变化, 她也失去了尝试的兴趣。

  “微信主要面向手机的,所以它的电脑客户端真的很不完善,对话记录一关掉就全部消失了,我被坑过好几次。所以我觉得在电脑端,QQ简直能秒杀微信。”在她看来,QQ再怎么说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在用户体验方面是微信所无法比拟的。而在新一代社交工具诞生前,她并不想放弃QQ。

  不过,最让小杰对朋友圈望而却步的则是因为她的父母在使用。小杰的父母是微信的忠实用户,还一直怂恿她开通朋友圈,“我小时候在QQ空间里写的日志就被他们看到过,当时就比较生气,觉得他们窥探我的隐私。我和朋友之间互相开玩笑还会被他们教育,从那之后我就给空间上了锁。”儿时的经历让小杰一直在网络间与父母保持着距离。如今父母玩起了朋友圈,小杰则更加不愿意“自投罗网”。

  《年轻人必看的十句话,不看后悔一生!》《震惊,这么多食物吃了会得癌症!》《先转再看,不转不是中国人!》……小杰告诉记者,她曾经看过一个同学的朋友圈,被这些种类繁多、看到标题就忍不住吐槽的鸡汤文和虚假养生信息惊着了。而此类信息都来源于那位同学的亲戚和长辈,“他为这个还跟家里人解释过,但他的家人一致认为这是好东西,还要他虚心接受。要换我,那肯定受不了,这根本没法愉快玩耍啊。”

  小杰表示,虽然她能够体会到父母长辈们的一片苦心,但她更希望父母长辈们能够注意方式和内容,毕竟都是成年人了,过度的说教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我要真玩朋友圈不得整天被父母信息轰炸啊?有意思的是,这些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网上有虚假信息,要留心眼防被骗,怎么当他们玩微信的时候,就那么不走心呢?”

  点赞被一些人当作奖励和经验值

  让小杰对朋友圈不感冒的另一原因,是她不喜欢朋友圈里那些爱秀的人。”整天晒幸福、秀文艺、炫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将朋友圈当做秀场。他们不累吗?”

  “像我们自拍一下,从拍照到P图再到发出最多也就二十多分钟吧。我有个室友,她光拍就要拍十几张,然后慢慢挑慢慢P,发的时候还要纠结怎么配文字,好几次都是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在自拍,我们吃完了她还没动筷子,就忙着P图发朋友圈。”

  如今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晒美化照片,已经成为很多人塑造自己形象的方式,“她们就和玩角色扮演游戏一样,朋友圈里的形象就是她的游戏人物,晒照片、写文章就是一场战斗,而最后别人点的赞、评论里的赞美就是获得的奖励和经验值。”小杰打了个有趣的比方。

  虽然小杰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但她还是很庆幸没有进入室友的朋友圈里。“去同样的地方、玩同样的东西,她的朋友圈看了感觉满是仙气,我的就浑身土气。所以我还是别开通朋友圈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不过,我还是想过接地气的生活。”

  解析朋友圈

  朋友圈内在成员结构发生了改变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院教授邱建新看来,一些人开始“逃离朋友圈”的主要原因,在于朋友圈内在的成员结构发生了改变,“朋友圈最初的功能是什么?最初的目的无非是要联系朋友,但这个朋友的内涵更多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朋友。因此最初能够进入朋友圈的,更多是强关系,也就是彼此之间存在强信任关系的朋友。”

  而如今,伴随这么多年朋友圈的发展,有些仅仅是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双方见面时往往都会扫一扫微信加个好友。邱教授表示,在这个随手扫一扫的背后,意味着一些弱信任关系的朋友逐步进入到了朋友圈当中,这会使得圈内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既有志同道合的,也有形同路人的,所以此时朋友圈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开始逐步由同质性走向异质性。

  “西方后现代哲学家鲍曼曾经说过,我们现代人都是一个‘衣帽间式共同体’,每个人都要挑选不同的衣服去应对不同的场合。比如,我早上要去锻炼就要穿运动服,晚上要赴宴就得穿正装……”

  邱教授认为,衣帽间理论同样适用于朋友圈。如果一个朋友圈里老年人多,必然会谈论较多的保健品和养生;而当圈子里学者较多的时候,学术话题必然占上风。总体来说,朋友圈是一个注重高度同质性的空间。“因此当朋友圈的规模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丰富性异质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它对最初志同趣同成员的离散性会越来越高,这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导致朋友圈用户开始反思,自己当初建立朋友圈是为了什么?”

  微商的理性与朋友圈的情感格格不入

  至于有人在朋友圈做微商,邱教授认为很不合适。“在朋友圈里做生意的人,可以说是弱关系朋友的一个代表。他们平时也不大和你互动,更多是在不断地给你做商业推送。首先这些商业推送会使你查看朋友圈、寻找一些真正有意思的内容变得困难,会让你错失很多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邱教授认为,朋友圈更多基于的是一种情感关系,而商业行为恰恰相反,“朋友圈是基于朋友间情感的沉淀,而某些人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进入朋友圈的。他们完全是在借助朋友之间的关系网络、利用微信这一平台来获益。他的情感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理性化的成分,和朋友圈内在的逻辑思路不同。”

  邱教授向记者介绍,西方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过“场域”理论,即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必然有一个特定的逻辑,例如进入了舞池就一定要跳舞,进入了课堂就必须遵守课堂的规则,“而在朋友圈里的规则,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人际沟通、情感沟通,情感是最重要的。但这些做生意的人不强调情感,他们更多强调理性,强调利益最大化。显然,他们的逻辑和朋友圈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们在朋友圈中会引起很多用户的不满。”

  晒朋友圈不应给予对方心理压力

  邱教授告诉记者,在当今社会中,朋友圈的整体功能无疑是增进朋友友谊。尤其是在城市规模增大、人们工作日益繁忙、面对面交流互动机会越来越少,线下互动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朋友圈中的虚拟互动不失为一种对实体互动的补充。

  邱教授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加上中国的面子文化,使得有人在朋友圈中愿意把自我感觉良好的、可以给自己争面子的地方刻意展现出来,晒给别人看,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形象。在邱教授看来,晒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自我认同,“但这种自我认同变成了一种炫耀,如果给予了对方心理压力,那同样是不合适的。”

  邱教授提醒,虚拟空间中也要注重彼此尊重,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社会,个体之间要有更多包容性,“如果你对别人的行为过度干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别人,那么在虚拟空间中,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你被拉黑,被踢出他的朋友圈。”

  邱教授表示,实体空间的互动和虚拟空间的互动应当相辅相成。如果尝试用虚拟空间取代实体空间,显然无助于朋友之间构建一个长久的深厚的稳定的关系。但同理,如今在实体空间里如不借助虚拟空间进行交往,那恐怕也要out了,“毕竟新时代已经来临,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关键是每个个体如何很好地去利用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