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
要减少老年人被骗,一是规范老年保健品市场及其推销行为,二是提醒老年人多加防范
□时事评论员 刘洪波
老年人被保健品推销欺骗,因央视3·15晚会关注,回响不绝。怎样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骗局,很多人关心。
我觉得问题不算太确切,要远离保健品骗局的何止是老年人而已,什么人都不该与保健品骗局亲近。又岂止是保健品骗局要防范而已,哪一种骗局都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消失。
保健品骗局,不只骗到老年人。养颜美肤的保健品,增强雄风的保健品,骗的就主要不是老年人。集资诈骗,上当的不分老中青。街上演丢钱包捡钱包把戏的、广招会员收费后跑路的、高考后假招生的,瞄准对象也不分年龄。无论什么行当,都可能产生骗局;无论哪个年龄层,都可能成为预定的上当者。骗局针对人的需要,迫切的需要容易招徕骗子,容易成为“受骗动机”。人往往并不是主动找上骗局,而是被骗局找上,远离骗局,并不容易。
需要就是欲望,这里面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有的合乎道德有的不合乎道德。那些针对人的正常、合法、合乎道德的需要而施展的骗局,尤其令人痛恨。老年保健品骗局,针对的是老年人对身体的正常关切,下手凶狠,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保健品骗局特别引人关注。
与之类似的还有针对老年人的通讯诈骗。经常看到报道,说有的老年人被通讯诈骗骗中了,到银行或邮局去汇款,拦都拦不住。这里面,老人都是先接一个电话,说是子女在外地工作遇到了什么大麻烦,或者存款与什么麻烦都牵扯在一起了,需要汇款解决。这类骗局利用的是亲子之情和对自身财产的正常关切,也特别可恨。
相对于其他年龄层,老年人的特点是未来补回损失的能力较弱,因而受骗产生的后果会更加严重。一般地说,中青年人群都拥有未来机会,一时上当,还能展望未来,弥补损失;老年人不管积蓄多少,都是其工作阶段的历年积累,而未来很难有机会再去工作获取报酬。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人年纪越大,越容易产生“不会上当”的自信心,却是可能的,觉得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走的路吃的盐都很多,不会被骗倒。这本身就是一个弱点,导致防范意识不足,识别骗局的能力就下降了。
识别骗局的能力下降,也不只是自身能力的绝对下降和心理懈怠,还包括在“骗局出新”面前,识别能力的相对下降。今天,社会生活变化剧烈,新的交往手段、支付手段,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已非“老经验”足够适应,老年人学习能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本身就有被现代生活抛出的问题。同时,骗局也总是不免时时出新的。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还大多有“情感投入”,陪老人聊天慰其孤寂,诱其自立“免得麻烦子女”,等等。
要减少老年人被骗,一是规范老年保健品市场及其推销行为,二是提醒老年人多加防范。每一个骗局,其实都可以说是“精准施骗”,情节化、可信度、针对性,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子们研究人的“可骗性”,克服人的防范心,利用人的需求,推敲实施细节,毫不马虎。而防骗往往是粗放的,不那么“精准”的。这是不对等的。因此,防范骗局也应当“精准”一些。政府和社会有工作要做,家庭也有工作要做,这既包括揭穿骗局并使更多的老人知晓,还应包括社会生活新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老人精神和心理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