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哈德良回忆录》遗弃世界的史诗
  《哈德良回忆录》
  作者: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3月
  
  小说以书信体展开,透过老迈的哈德良对十七岁后继者奥里略的书信,娓娓道来一个尊贵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如何思索权力、生命、爱情等命题,他也描述自己如何从军人一步步成为王者,以及他对和平与战争的看法。在《哈德良回忆录》中,作者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1903-1987
  法语小说家、诗人,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1903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在法国长大,1939年移居美国。作品有《苦炼》《哈德良回忆录》等,1974年至1988年陆续出版自传体小说《世界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

  □邵风华

  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两位了不起的玛格丽特:一位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位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而对两位玛格丽特的对比,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杜拉斯的一生惊心动魄,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以大量才华横溢的作品进入文学史甚至电影史,还因其狂放不羁的生活方式引起世人侧目。尤瑟纳尔则基本上远离法国文学圈,将自己隐身在阅读与沉思之中,不断在欧美之间奔走游移;她的作品也基本上不牵涉现实生活,而是去历史长河中寻求自己的思想哲学的契合点。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年6月8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的父亲是一名法国外交官,母亲生下尤瑟纳尔十天后就死于产褥热。父亲对她宠爱有加,幼年及少女时期的尤瑟纳尔,常常跟随父亲在各处旅行,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欧洲。自此之后,“旅行”成为尤瑟纳尔一生的重要活动。这也许是她从未想在她的祖国安度一生的根源所在。综合分析她的作品的产生过程,也可以说,旅行是她重要的创作动力源,她的很多作品直接来自旅途见闻,或因旅行中的触动所写。

  尤瑟纳尔并未受到过正统的学校教育。在喜爱文学的父亲引导下,尤瑟纳尔很小就阅读大部头的经典作品,并学习希腊语、拉丁文以及英语等。尤瑟纳尔早早就确立了她的文学志向。她在16岁的时候,就发表了处女作,叙事长诗《幻想之园》,诗中赞颂了在阳光中烧焦了蜡制翅膀的伊卡洛斯。此诗曾受到泰戈尔的赞赏,并邀请她前往印度进修,但当时正值父亲染病就医,未能成行。关于为什么写作,尤瑟纳尔曾经说,如果她母亲留下的遗产没被父亲赌光而由她继承,她或许不会多写一个字。我们似乎只能用命运来解释:是命运选择了尤瑟纳尔,让她担负起伟大的文学使命。

  尤瑟纳尔具有多样的才华,集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翻译家、传记作家、文学批评家于一身,在每一个文学门类里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识渊博,通晓多国文字的尤瑟纳尔,曾将古希腊诗选以极其优雅的法文古典律诗译出,令法国文坛人士赞佩有加。当然,在这些门类里面,她最擅长和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她的历史小说。

  对于历史的关注与思考,百科全书式的学识修养,赋予了尤瑟纳尔深邃的史学眼光,和对永恒价值与艺术的追索。而这种对历史的兴趣,可能与她的家族出身和幼年失母的命运不无关联。在18岁那年,她读到了父系家族的族谱,即萌生了创作一部叙述四百年间与父系家族相关的历史性作品。在大约四年间的时间里,她写下将近五百页手稿。虽然这些手稿被她悉数丢弃,但追溯家族历史的计划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成熟,最终形成了“世界迷宫”三部曲,从父系、母系及自我探源三个方面来推演和考察。但不幸的是,由于作家的辞世,作品的第三部与年轻时候的那五百页作品一样,仍然没有完成,仿佛作者自己必然陷入这个迷宫之中而无法最终通过。

  所幸她在年轻时丢弃的那五百页作品并没有白写,她利用其中的片断写成了几个短篇小说,并出版了一本文集。而这本文集的第一个小说,又最终变成了她著名的历史题材作品《苦炼》,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两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另一部,就是出版于1951年,为她带来了世界性声誉的《哈德良回忆录》。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哈德良,生于公元76年,卒于138年,是罗马帝国鼎盛时代的“五贤君”之一。小说以晚年患病在床的哈德良写给他的隔代继承人马可·奥勒留的信的形式完成。奥勒留,即撰写《沉思录》的著名哲学家皇帝,斯多喀派学者,位居“五贤君”之末。小说从哈德良向他至为欣赏的青年才俊“亲爱的马可”述说自己的病情开始,回顾了自己饱经沧桑的一生。“我生命的某些部分已经像是一座过于宽敞的豪宅里撤去饰物的一间间厅堂”,就是在这伤感的基调中,他回顾了身体强健时狩猎带来的乐趣与磨炼,自己以种种方式去体验各种哲学流派,探索和思考世界与人生的真理,以及爱情、欲望,人类的幸福之感……渐渐地,这封信开始逸出书写者的控制,由一种“消遣”和倾诉,变成了“一个追忆往事的病人的沉思录”。

  哈德良皇帝博学多才,几乎读完了所有历史学家、诗人和故事作者的著作,他通过分析自身、观察他人、阅读书籍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相,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在哈德良看来,人类的虚妄、无知、贪婪、焦虑,使他们为了成功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而哈德良自述,他追求自由甚于追求权力,而且“我之所以追求权力,那只是因为权力部分地有利于自由”。

  《哈德良回忆录》的创作时间极其漫长,过程也历经曲折。在尤瑟纳尔的创作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尤瑟纳尔最初萌生描写哈德良的念头,大概可以从她21岁也就是1924年算起,原因是“这个人维护了世界和平,繁荣了帝国经济”,而并非由于他个人的幸福和苦难。尤瑟纳尔尝试过不同形式写作,查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动笔,屡拾屡辍。尤瑟纳尔为这部作品饱受折磨。

  经过24年的磨折砥砺,1948年12月,她收到了从瑞士寄来的一个装满家书和旧信的箱子,独自整理了好几个夜晚,忽然被她以为已经丢弃的手稿打动,在她曾经将哈德良设想的种种形象之外,她终于异常清晰地发现了另一个更为重要也更加神秘的形象,即皇帝的形象。从此,尤瑟纳尔开始通宵达旦地写作,“一只脚跟着积累资料的船,一只脚踏着幻术船”,她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想要写出一本只有少数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才能理解的书。1951年,《哈德良回忆录》终于完成并出版,至此,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完成,足足用掉了27年时光。

  有人在评价《哈德良回忆录》时说:“哈德良就是你。”尤瑟纳尔对此断然否认,她说,那未免太无知。有人说她选取如此古老而遥远的题材太奇怪,她回答,那同样太无知。在尤瑟纳尔看来,他写哈德良的生活,是为了维护或者批判某种社会制度,是为了说明一种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尤瑟纳尔这里,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她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并非那个早已逝去的没有生命的僵死年代。因此,她将自己的写作定义为“历史现实主义”。

  让·勃洛特在《尤瑟纳尔论》中所说:“她作品中最缺少的东西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作者。”我觉得这是评论家言,而不是出自一个长期沉浸于小说写作的作家的切身体会。表面上看来,他也是对的。但别忘了,虽然尤瑟纳尔也说自己“避开中介”,但她所依赖的“幻术”依然是作者经过艰苦努力,与主人公、与自己艰苦搏斗,最终成为一体的结果。在很多时候,这种作者与主人公的“合一”也并不是总能顺利地实施。在写作《苦炼》的时候,写到后三分之二,她才觉得自己有些“远离了再现十六世纪的生活,而更加接近了十六世纪的生活。”

  1971年,《苦炼》出版,这部作品同样大获成功,使得尤瑟纳尔两获费米娜奖。1979年11月,与她风雨同舟的伴侣格雷斯去世。1980年,时任法国总统出于对尤瑟纳尔的热爱,努力恢复了她的法国身份。同年,尤瑟纳尔被吸收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学院35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院士,迈入学院的“不朽者”行列,并成为在世时作品就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作家评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个女人肯定是有过去的。我觉得她把自己交给了爱情和智慧。

  止庵

  尤瑟纳尔的小说,以形式论都是精美之作;然而她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使形式哪怕在细微之处也不至于成为内容的障碍而已。其致力于让作品中“没有作者”,目的也在于此。

  黎戈

  这个一生与文字为伴的女人,最不信任的,也是语言。她生就一张贪欢的面孔,却认为示爱的最高境界是缄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