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去排鲍师傅,排到七点排芝士喜茶;八点开门排到下午,再去排光之奶酪,又是一个小时接着去排哥老官。等到了晚上,杏花楼门前已经水泄不通,排到腿发麻才买到几个小青团,最后myst club还在深夜里向你招手。
下雨在排,刮风在排,初雪还在排。
这些热门美食纷纷被打上了“网红”的标签,同时还催生了“拔草”、“种草”等网络词语。
由此可见,在今天做一个吃货并不容易。那么在古代谁是“拔草”吃货第一人?
无疑是苏轼。苏轼定义了红烧肉、焖肉、滚肉……苏东坡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而他是既来之则吃之——走哪吃哪,吃完赋诗一首,相当于今天发朋友圈。
43岁时,苏轼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被贬黄州。我们不清楚此时他有没有感叹仕途不顺,但至少他的胃口还是不错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几年后他经过江阴,拔了一堆草,写下著名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春天真美好呀!鸭子能吃了!竹笋能吃了!河豚能吃了!好开心!
苏轼爱吃鱼,写过《渼陂鱼》,自己发明菜谱,《煮鱼法》、《鱼蛮子》。除此以外,《二红饭》、《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就没有他不爱吃的。
而且那会他就会给别人“种草”,从《送牛尾狸与徐使君》一诗中就能看出。
据考,苏轼去海南岛时一开始没肉吃,“土人顿顿食薯芋”。后来他就学当地人搞来了好多蝙蝠、小老鼠、蛤蟆吃。“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