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郁
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小说是因为战争而名垂青史的。比如我们都熟知美国内战期间有一部著名的小说叫《汤姆叔叔的小屋》,这可是由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亲自站台宣传的小说——想想奥巴马手中拿着刘慈欣的《三体》的那种轰动——这种名人效应,加上黑奴题材的现实紧迫性,让这部小说销量惊人。1852年出版的第一周内就销量上万册,一年后加印数量已经到了三十多万。除了这本小说,据说雨果的《悲惨世界》在内战期间也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追捧。
当代士兵喜欢读什么书呢?我没有搜集最新的数字,只在约翰·萨瑟兰的《文学趣谈》中看到他援引的数据,说在伊拉克战区接到的一份书籍订单排名中,美国士兵最爱的文学作品,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以及拉里·麦克默特里的《寂寞鸽子》。身为文学批评家和大学教授的萨瑟兰有点刻薄地说,这个单子里“有股强烈的高中课程必读书目的气息”,倒也是实话,身在战区的士兵读书又不是研究学问,消遣娱乐当然是选择故事性很强的作品。
美国似乎很注重对士兵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培养,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例证是二战期间,美国为了帮助士兵们摆脱远离家乡的苦恼,战场上残酷杀戮之后的恐惧,以及在后方精神生活的空虚,发起过一场胜利图书运动,为身在战场的士兵募捐图书一千八百多万册。胜利图书运动叫停后,为了更为精准地为士兵们的精神生活服务,陆军部又叫上美国出版界的大佬们,成立了战时图书协会,他们推动了一个新的项目,那就是精选适合的选题,设计轻便小巧的开本,出版士兵们喜欢的作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供版图书”。
在莫里·古皮提尔·曼宁著的《当图书进入战争》一书中,有不少图片和文字都是介绍当时的军供版图书的出版状况。比如,相对于出版界风行的精装本,军供版图书根据士兵制服的口袋尺寸,严格把出版的书籍限定在平装小开本上,具体的尺寸规格“以确保大号的军供版图书能够装入士兵们的裤袋中,小号的图书能够藏入士兵胸前的衣袋中”为标准。
其次,军供版图书考虑到了士兵阅读条件的不便,比如在没有照明条件的环境下阅读,协会规定了书的宽度,使它们的宽度大于高度,这样一来,即使在较差的灯光下和运动环境中也能够阅读,小巧、轻便又有吸引力。
另外,精装本图书通常采用胶粘和缝合装订,但是军供版图书采用了订书机装订,因为很多士兵驻扎的地方都有昆虫啃噬粘胶的问题,而且在潮湿的环境中,比如丛林的天气容易造成粘胶溶解和脱落。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是选题。无论你做多精美的书,如果内容不能满足士兵的要求,也是失败的。从选题委员会精心设计的士兵反馈表来看,最受欢迎的文体是当代小说——军供版图书中将近20%属于这一文体。其次是历史小说、神秘小说、幽默故事以及西部小说。其他类型包括冒险故事、传记、漫画、古典文学、奇幻文学、历史、音乐、诗歌、游记等等。当然,还免不了有情色小说。在这些长长的书单中,像我们熟知的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都是因为军供版图书才一跃成为了超级畅销书。开始的选题,初印都是五万册,到了后期入选的书目,初印都在十二万到十五万之间,每月再稳步加印。到了战争结束时,通过战时图书协会的努力,共计出版了一千三百多种图书,总共印刷了1.23亿册。
军供版图书对美国出版业的意义不止于此,正如《时代周刊》观察到的,军供版图书带领了平装书的普及,“图书阅读和图书购买超越过去狭隘的知识分子范围,变成了全美国受教育民众的巨大贸易”。图书不再跟财富和地位联系在一起,它们已经成为普遍的消遣。准确地说,这是一次平装书的革命。
■试读
我身上穿的不是防辐射的工作服,也不是手术服或白大褂。我穿着一身病服,和一根 输液杆“血脉相连”。护士把电脑留在我病房里了。我和妻子露西一起看着上面的片 子。她是一名内科医生,现在就守在我身边。我一个断层一个断层地又看了一遍:肺窗、骨窗、肝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再从前到后,这是培训的“标准动作”,好像我能有什么意外发现,能改变诊断结果。
我和露西一起躺在病床上。
她轻声开了口,像是在念台词:“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别的病?”
“没有。”我说。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
认可人类过去的努力,其实传达出了希望和责任的信息,鼓励我们在未来更加努力。鉴于人类在20世纪的成就,如果以后人类仍然遭受饥荒、瘟疫和战争之苦,就不能再怪在自然或上帝的头上了。我们已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并减少未来受苦的概率。
—— 〔以〕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古代的时候出一本书,大约是没有写序这个程序的。洛阳纸贵,写内容都不敢啰唆,要言简意赅,言不尽意,哪有地方去写序。后来从容了,书画碑帖都有了题跋,敢下笔的往往是一时人望的专家权威,在前面写一篇序,有点“光大门楣”的意思。好比一座房子,进深宽窄不知道,门口张灯结彩,至少引得你翘首张望。这本书封面上写着“马东出品”,其实我很尴尬,因为这本书一不是我写的,二不是我出的,写一句“马东出主意”倒是十分贴切。
——马东 马薇薇等《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