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风华
要谈赫尔曼·布洛赫,一个方便快捷的方式是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入手。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的两个最重要的认识:发现说和媚俗说,其实都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昆德拉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将不遗余力地重复,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而他的这句话,正来自于赫尔曼·布洛赫所说的: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此外,媚俗说也是由布洛赫首先提出。在昆德拉关于小说的论述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布洛赫。
在中文世界里,布洛赫至今还是一位失踪者,身影模糊,面目暧昧。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布洛赫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广泛展开,但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在大陆只出版了一部《未知量》。
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11月1日诞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中。父亲约瑟夫·布洛赫是一位富裕的工厂主。当时的维也纳,是能够与巴黎相提并论的欧洲文化中心,诞生了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诞生了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和霍夫曼斯塔尔、卡内蒂等一大批哲学和文学上的精英人物。1907年,21岁的赫尔曼进入父亲的工厂,直至最后接手工厂。但在此期间,他一直保持着对数学和哲学的热爱。
1909年,赫尔曼结了婚,次年儿子出生。布洛赫继续管理父亲的纺织厂,同时还去参加维也纳学派的讲座,发表随笔和评论,成为尖锐的文化批评者。与穆齐尔、里尔克、卡内蒂等作家交往密切。
1927年,身陷工厂事务和兴趣追求之间精疲力竭的布洛赫,终于说服家人,卖掉工厂彻底结束商业生涯,潜心于文化研究。次年,他的兴趣由数学和哲学转向文学。两年后,大萧条爆发,经济崩溃,传统价值和价值中心也遭到颠覆。赫尔曼·布洛赫不断写出与时代暗合,又具有创见的伟大作品,他通过“梦游人”三部曲探索了三种可能,它们分别是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现实主义。他试图画出那个时代人类的生存图标。同时,就小说的形式而言,他的探索也预示了一种未来与可能性。但那个时代中,人们还不能从经济的创痛中抬起头来关注文学与艺术,赫尔曼离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目前我们能读到的布洛赫的中译本只有一部《未知量》。它的故事主要依赖于它的主人公理夏德展开。理夏德是一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数学家,对物理和天文学也有所涉猎。小说在他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中延展开去。在《未知量》的世界里,理夏德和他的同事们代表了纯粹理性的一面,他们崇信科学,代表着理性的认识和知识的力量。妹妹苏姗沉迷于自己的宗教世界,那是另一种未知的神秘秩序。只有具有艺术气质的弟弟小奥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代表了非理性的一面。
小说最终的结局是代表非理性的奥托的死亡,这无疑给了理夏德长期认同的理性世界以沉重一击。这种以科学与数学为核心的极端理性,在我们的日常生存中其实有着强烈的向其反面转化的魔力。如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与头顶上的星空”,相互对立而相辅相成。非理性的灭亡,正是理性的失败。这就是这部小说所要告诉我们的。
布洛赫的小说没有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戏剧冲突,他的力量架构在小说的哲学思考与“诗意”之上,并对小说的形式展开了一种预言般的探索。人们倾向于认为,布洛赫的小说承袭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某些方面,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壮丽和华美。其实与乔伊斯相比,布洛赫小说的边界更为宽阔:他将哲学、思考、数学等统一贯注到一种“诗性”之中,展现了小说的另一种可能——用布洛赫自己的话说,“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因此,“知识论”是切入他的思想与小说艺术的重要概念。布洛赫蓄意打破文学的界限,他呼吁一种取消分门别类的文学作品,这既与他早年对于哲学与数学的执迷有关,也是他对于小说这一文体在理解和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不论是哪种知识,不论是何种手段,也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只要它能够照亮人的存在,能够揭示人类的困境,都是文学可以采用的方法论。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布洛赫的志向是要运用一切可能运用的手段:叙事、抒情、议论、思考,写出一种他称之为“知识论”或“多元历史主义”的小说。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布洛赫因订阅苏联杂志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分子”而锒铛入狱。出狱后在乔伊斯等朋友帮助下获得英国签证,开始流亡生涯。是年10月,他抵达美国,1944年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纳粹政权的暴行之下,布洛赫顶着巨大压力经过数次修改,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维吉尔之死》,并于1945年出版。这部作品借维吉尔临终前18个小时内决定烧掉其史诗《埃涅阿斯纪》的手稿、反思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展示了“在这个价值崩溃的虚无主义时代,任何艺术都变得毫无意义”的神秘主义色彩。由此,这部小说也为文学批评留下了争论不休的话题,成为“现代小说中可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媲美的不朽杰作”。
与大多数伟大的作家一样,布洛赫在他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因为其耀眼的文学才华而令世人侧目。尽管托马斯·曼曾高度评价他的小说是“迄今人们运用小说这个灵活的手段所进行的最独特和最透彻的尝试”,但他一直未能拥有足够广泛的受众。这既与他的小说的特性,也与他在艺术、科学、哲学、政治之间的摇摆有关,当然更与他自身罹受的生活与心灵苦难有关。1950年,布洛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获奖者是罗素。1951年,他再一次获得诺奖提名,但于该年5月30日,由于积劳成疾,在自己寓所中因心力衰竭逝世。
在其后到来的欧洲和美国对于赫尔曼·布洛赫的研究热潮中,他移居美国时期的好友汉娜·阿伦特的长篇论文《赫尔曼·布洛赫》可谓既深入又全面的扛鼎之作(收入《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文中,阿伦特称布洛赫“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一位诗人。他天生就是诗人,但他并不想成为诗人——这正是他的天性的根本特征。”
赫尔曼·布洛赫
(1886——1951)
奥地利作家,与弗兰茨·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和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被米兰·昆德拉称为“中欧四杰”。主要作品有《梦游者》《维吉尔之死》等。
作家评介
汉娜·阿伦特
布洛赫生命的线路和创造力,他的工作场域,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相反,它更像一个三角形,其每一边都能被准确地标识出来:文学-知识-行动。唯有他,才能以其独特性充满这个三角地带。
托马斯·曼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优秀的诗人。
乔治·斯坦纳
赫尔曼·布洛赫是继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