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耻》:虚弱人性中的圣火
  《耻》
  作者: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译林出版社
  2013年2月
  
  《耻》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个人之耻”“历史之耻”。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彼得堡的大师》 《耻》《青春》《荒年日记》《耶稣的童年》等。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对其颁奖辞中,指出库切
  纳丁·戈迪默
  J·M·库切的批评者,似乎都对他文本的创新性充满了敬畏。
  韩东
  我十二分喜欢库切的小说,十分喜欢库切的写作态度,部分、很大部分地喜欢库切的性格气质。《青春》恰好是我所喜欢的这三者的集合。
  加斯·弗格森
  库切对于南非最大的贡献是他提高了整个知识界的阅读水准,他是真正的作家,有想象力的作家,纯粹的作家。

  □臧北

  2003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学院决定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授奖词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库切的兴趣更多地关注着那些是非清晰却又显示为冲突频仍的情形……正是在对人的弱点与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抓住了人性中的神圣之火。”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库切笔下,52岁的卢里教授对给他带来灾难的情人、大二女生梅拉妮的父亲说的话:“你女儿在我心里点起的就是这样的一团火。虽不足以把我烧成灰烬,但却是真的:真正的火。”正是这团真正的火,让这个被耻辱包围着的、因勾引学生而被迫辞职的、尊严扫地的大学教授,还能够鼓起生活的勇气。这真叫人心生感激。

  1999年,南非开普敦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曾经的布克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出版了他的新作,小说《耻》。讲述的是南非普通人的故事,但讨论的主题比较灰暗。

  年过半百的戴维·卢里,是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语言传播学教授,离异多年,却爱上并成功引诱了自己选修课上的一个女生梅拉妮。丑闻曝光后,在校调查委员会的调查中,卢里拒绝忏悔,他辞去大学教职,到乡下的农场里与女儿露茜一起生活。不幸的是,在农场里,他们遭到了三位仇恨白人的黑人暴徒的洗劫,露茜被强暴,卢里被殴打烧伤。但露茜拒绝对警察说出真相,甚至拒绝和卢里沟通。露茜怀孕了,她拒绝卢里远走他乡开始新生活的建议,她要把发生在她身上的耻辱的后代生下来。

  露茜自愿成为自己曾经的雇工的第三个妻子,以寻求保护。而卢里搬到了露茜农场所在的小镇居住,每天在动物收容所义务帮忙,周末就为那些走到了生命尽头的宠物施行安乐死。他已经学会在耻辱中像个正常人那样生活了。

  库切是那种擅长在讲故事的同时进行严肃探讨的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次讨论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同年,库切凭借《耻》再一次斩获布克奖——这让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

  由于来自南非,他的作品因此总是难以摆脱政治化解读。克里斯多弗·莱曼赫普特在给纽约时报撰写的书评中称:“《耻》反映了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不确定性,在那里一切价值观都在变化。”“这本小说的情节令人十分不安,一部分是因为卢里和露茜身上发生的事,也是因为他们经历的分裂情境。”

  关于羞耻,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曾经有过一段精妙的分析:“与羞耻相关联的基本经验是被人看见,不恰当地说,是在错误的状态中,被错误的人看见。它直接同赤裸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性关系中。”而“羞耻的根源在于更一般意义上的暴露,在于处于不利之中:……在于权力的丧失。羞耻感是主体在意识到这一损失时的反应,……它是‘自我保护的情感’。”

  即使是注意到了英文语境中的细微差别,威廉斯在《羞耻与必然性》一书中的上述分析,对我们理解戴维·卢里教授和他的女儿露茜的心灵世界,也依然大有裨益。

  当卢里教授对梅拉妮的父亲说“我无条件地生活在耻辱之中”时,我想他是想向露茜解释:“我的事情起因于欲望的权力问题,起因于甚至一只小鸟也会因此而颤抖的神。”欲望之神一旦暴露在众人面前,他的权力就被解除了武装。

  而且作为一种被剥夺的体验,耻辱是不可通约的。它无法谈论,也不能沟通。“你不明白那天发生在我身上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为我担心,这我很感激,你以为你明白,可从根本上说你并不明白。因为你无法明白。”

  库切显然没有打算将耻辱孤立在伦理学框架内进行探讨。当卢里试图询问露茜被袭击的具体情况时,露茜的拒绝突然就让发生在个人身上的耻辱带有了沉重的历史性,让耻辱变成了宿命——南非白人的宿命:“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件与公众有关的事。可在眼下,在这里,这不是。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

  只是,我们为什么要被挑选来承担历史的后果?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现有的理性和情感来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因为权力的丧失。因为先人的行动导致了我们必须要承受的、强加于人的历史后果,这是无可逃避的宿命,就像露茜说的:“这事看起来是私怨,可实际上并不是。那都是先辈传下来的。” 这种存在主义的气质让小说带上了某种寓言色彩。

  性情孤僻而坦率的库切似乎对耻辱这个话题有所偏好,在《等待野蛮人》中,他说:“我要生活在历史以外,我要生活在这个王国强加于它的臣民甚至它失去的臣民身上的历史之外,我从来就没有希望过野蛮人也必须屈从于这个王国强加于它的历史,然而,我怎么会知道这会导致我的耻辱?”

  1940年2月9日,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是白人后裔。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殖民者。库切的父亲曾做过政府职员,因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丢了工作,一家人只得从开普敦搬迁到伍斯特。1960年,库切从开普敦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又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库切在英国IBM公司担任电脑程序员。1969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1971年,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期间,库切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乡》。1971年,库切申请美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因为他反对越战,遭到拒绝。随后,库切返回南非,在母校开普敦大学任教。2002年退休移民澳大利亚。

  《幽暗之乡》出版于1974年,此后,库切开始真正作为小说家而存在,1980年出版的《等待野蛮人》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83年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为他斩获了布克文学奖,而1994年的《彼得堡的大师》和1999年的《耻》,则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他的作品还包括小说《国之中心》《福》《铁的时代》《青春》《伊丽莎白·科斯特诺:五堂课》,以及好几本文学评论集。

  据说,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当天,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的库切,在芝大网页上贴了这样一条信息:“今天早上六点钟我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我来说这完全是出乎意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宣布文学奖得主的日子。”

  作为一位文体大师,库切的小说从没有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相同,他对于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令人愉悦,而他小说的思考深度,也鲜有人能及。曾经与库切共事三十年的开普敦大学的英文系教授Stephen Watson认为:“无论他的小说写的是南非,还是写的是无名之地,他都是卡夫卡的最好接班人。”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则认为:“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库切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这里没有两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然而,他以众多作品呈示了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盘旋下降的命运是其人物拯救灵魂之必要途径。他的主人公在遭受打击、沉沦落魄乃至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之后,总是能够奇迹般地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重新站起来——哪怕不是站在大学课堂的讲台上,而是站在狗圈和泥巴地里也很好啊。

  如果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耻辱当然不仅是耻辱,它还必然关乎勇气。就如同忒拉蒙之子、古希腊勇士埃阿斯这样激励他的同伴:“朋友们,要做真的男人;让羞耻常在你心/那感觉得到羞耻的人,得救的多,死去的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