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8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政策调节,互联网主导,“青春文化”凶猛
青春古装IP剧霸屏2017?
  2017年一开年,青春古装剧“霸屏”中国电视 CFP供图
  金海曙
  著名编剧,话剧《赵氏孤儿》获曹禺剧本奖,著有《武则天》《北魏王朝》《父亲的身份》等多部舞台剧、影视剧作品。
  汪海林
  著名编剧,著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三》《龙非龙凤非凤》《我的野蛮天使》等电视剧本。
  史航
  著名编剧,著有《京城镖局》《一马走江湖》《凤求凰》《雷雨》《明镜高悬》《大漠豪情》等电视剧本。

  电影重贺岁,电视拼开年。为抢占新一年收视高地,一线卫视纷纷以古装剧武装元旦档、春节档。湖南卫视1月2日开播古装言情大IP《孤芳不自赏》;根据沧溟水小说改编的《大唐荣耀》大年初二同时登录北京卫视、安徽卫视;与此同时,上海卫视、浙江卫视播出的是另一部备受关注的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在业内人士看来,古装剧开年并不新鲜,而是传统。但像今年这样,任由这些“没有历史”的青春古装剧霸屏却显得不同寻常。主流卫视不约而同地开始热捧,这被一些人士视作“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古装IP剧还将成为2017年全年的主流。

  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的多位人士看来,这个现象“并非偶然”。这是由制作、渠道、受众三方共同导致的结果,因为政策的调节、资本的汹涌、市场的巨变,创作者在特定时间内放弃自我,无底线追逐当下主流,最终整个评价体系都变成对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执迷。至于解决之道,交给时间和市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 陈曦 王冬艳

  一大波古装IP剧

  奔袭在2017年的路上

  2013年《楚汉传奇》《隋唐英雄》,2014年《武媚娘传奇》《一代枭雄》,2015年《芈月传》……古装剧开年,已成传统。今年则更甚,包括央视和多家一线卫视在内的主流电视台均以古装剧打头阵。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为古装剧,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其话题热度明显不及另外三部古装IP剧《孤芳不自赏》《大唐荣耀》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后者一般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流量鲜肉小花担纲主演,投资巨大,自开拍就话题不断,关注度高。以近日收官的《孤芳不自赏》为例,由于大量使用替身、演出基本靠抠像,播出后引发很大争议,主演钟汉良和杨颖也饱受质疑,但滔滔口水挡不住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而同期开播、高满堂编剧、老戏骨陈宝国主演的《最后一张签证》,可谓“有温度,有人情味”,收视率却迟迟未能破1。

  一大批古装剧正在路上。周迅主演的《如懿传》,范冰冰主演的《赢天下》,人气偶像鹿晗的电视剧首秀《择天记》,赵丽颖和林更新主演的《特工皇妃楚乔传》,刘诗诗和陈伟霆主演的《醉玲珑》,黄轩、窦骁等主演的《海上牧云记》,杨洋与张天爱等主演的《武动乾坤》,有的已经杀青定档,有的正在拍摄中,都有计划在2017年播出。

  最受瞩目的话题是大咖导演和演员的加盟。两部豆瓣最高分剧《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张黎接拍玄幻网文《武动乾坤》的消息曾经搅动影视圈。拍出过《汉武大帝》《乔家大院》《雍正王朝》这样重塑史观大作的导演胡枚,新剧接的是《帝王业》——男强女强的古装偶像剧套路,传说定了章子怡主演。

  套路,是人们对古装IP剧的最大印象。以热播“良心剧”《大唐荣耀》为例,虽然“服化道”尽善尽美,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但如果把沈珍珠的名字换掉,就是另一个《甄嬛传》《芈月传》《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这些名称各异、演员不同的剧,本质上都是玛丽苏剧:主角多是傻白甜,爱情一定被宠溺,成长皆由坏人逼。

  至于《择天记》《海上牧云记》《武动乾坤》这些玄幻剧,只听这些名字,就已气象万千,其实就是武侠的套路,加上玄幻的外壳。无名小子走大运功力暴涨,行走江湖碰上蓝血贵族少女,不会挣钱只会花钱,活得风生水起还能弄个武林盟主玩玩,通关打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互联网资本介入

  电视台话语权减弱

  “古装IP剧为何霸屏?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互联网资本的介入。”悬疑小说作家、编剧顾非鱼说,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电视台的话语权大不如前,尤其是去年,更为明显。“以前是影视公司求着电视台买剧,现在反过来了,是电视台为了拿到好剧,花高价去买影视公司的剧,特别是那种古装大IP剧。”

  在买剧的问题上,电视台的优势不再。“几大视频网站背后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首字母缩写),为了抢市场,买剧时可以赔本去买,但几大卫视做不到,还是要考虑成本。而且前几年出台了‘一剧两星’的政策,一部剧最多只能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而以前一部剧可以同时在四家电视台播出,这也意味着一部投资很大的剧,很难通过电视台来消化成本。五年前,影视公司的电视剧项目要卖出去,大概有七八成要靠电视台,尤其是一线卫视,所以几家一线卫视特别牛,只有两三成是靠视频网站。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反过来了,尤其是大IP剧,开拍之前就敲定了视频网站,视频网站的收入占到七八成,电视台只占两三成。”

  在他看来,所谓“霸屏”也未必准确,因为广电总局对古装剧的数量有限制。“每年古装剧数量比例并不高,才百分之十几,但这种剧由于投资大,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又是大IP知名小说改编,收视率、点播率高,上的都是一线卫视,给人以霸屏的感觉。而80%其他的剧,由于受关注度不高,还有好多没有播出,存在感比较低。”

  互联网正在主导影视业的话语权,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编剧汪海林的印证。

  “网络平台还没有开始烧钱的时候,购买一集电视剧,价格在10万左右,那时候话语权还在电视台。后来,在网络平台上播放一集电视剧要60万,并且一路飙升,一直升到800万、900万。这时候就是互联网说了算了,互联网文化就成了强势文化。”汪海林说。

  “往年多以高质量的正剧作为开年剧的一线卫视,2017年则大多选择了青春古装剧。原因何在?电视台广告的下跌,用青春古装剧代替正剧,效果立竿见影,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增加显著。但这种改变,实则前途未卜。电视台在利益的驱动下,自救、求生存,这可以理解,但你可以看出,这只是手忙脚乱式的应对,并没有布局在里面。”汪海林说,卫视在观众的心中,大多是正面主流形象。但北京卫视热播《锦绣未央》这样原著有版权问题的剧集,这就有问题了。改变剧集的类型,用青春古装剧代替正剧,不仅会让这些电视台流失掉多年来积累的观众,也会失去自身的文化根基。“这种改变并不是为了改革,而是被广告商绑架了,广告商则是被资本绑架了。”

  更多是政策调节的结果

  而非市场导向的结果

  互联网进来后,玩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电视台播什么作品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被互联网资本驱动。它的动机很明确,选择非常清晰:浅文化,低智商,可以被大量复制。为此,不惜数据造假。但这种假数据不会落到像《大秦帝国》《大明王朝》这样的作品身上。相应的,制作公司就逐渐只制作被资本选中的作品。一部作品能否在互联网上传播,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互联网的标准,是否有“网感”,要看流量、粉丝以及粉丝的活跃度。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年轻化、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二次元、耽美文化等被看作是重要的一

  部分,那么,过去电视台主流文化的根基也就跟着变了。”汪海林说。

  编剧金海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自介入这个行当开始,经历了起码三四波的资本进入。“以前的人进来,多少都有些文学情结,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进来后,做什么项目成为首要的问题,而原创具有不确定性。打个极端的比方,你说我要拿砖头做个原创,那资本肯定不会理你,但你拿一本现成的网络小说,点击量多少、大数据多少,资本就会有兴趣。IP对资本更有说服力。在现实题材的寻找上,资本只能依赖网文,这是现代影视资本的一个重大弱点。”金海曙说。

  为什么IP改编的影视剧集中在古装题材上?金海曙认为,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更多的是政策调节而非市场导向的结果。任何公司和个人的行为都要懂得规避风险,尤其是影视制作,那么大一个资金量进去,必然求一个资金安全。还有,我们讲美剧日剧好,是因为美剧日剧有大量的美国文学、日本文学做底蕴。文学能达标,然后再谈影视能不能达标。我们本土文学对现实的干预能力太弱,架空历史和现实的小说比较好写。中国网络文学其实宣泄的是青春文学,这是网络文学的一个现状,也是造成古装IP剧扎堆的原因。”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

  和傻白甜比,哪个更雷?

  “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你不能要求商人都是慈善家。”编剧杨骏说,“今年这么多古装IP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约好的。首先开年必须抢占收视高地,第二它要有这么多的供应量,第三市场上IP改编的青春偶像戏又正好是以古装戏为主,所以这是个必然。”

  在他看来,造成这个局面,监管者也有责任,因为商业自觉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导致的。很多价值观都是错误的、畸形的。为什么会有抗日神剧抗日雷剧出现?还不是配合不正常的价值观出来的?你都允许他手撕鬼子了,你就不允许古装剧脑残一点吗?”

  “电视台开年播青春古装剧一点都不是问题,只要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青春古装剧。”编剧史航说。

  史航并不认为青春古装剧和正剧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等的、两个类别的标签。在他看来,不应该建立一个鄙视链,正剧鄙视青春古装剧,青春古装剧鄙视雷剧,雷剧鄙视脑残剧。“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的作品。”

  主流受众层次低

  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

  开年以来,《大明王朝1566》时隔十年的复播,成为了火爆一时的话题,似乎让受够了流量鲜肉和抠像小花荼毒的观众感受到了一股清流。人们说:“等了那么久,终于可以再看到这部剧。”“我们怀念历史剧的良心。”可这部豆瓣评分9.5的高分剧,当年收视率却不到0.5。再看号称国剧良心的《北平无战事》《大秦帝国》前两部,收视都很惨淡。叫好的剧反而不叫座,似乎成了电视剧行业的一个悖论。据《南方周末》报道,“拍得脑残一点”,成了一些影视公司的制作标准。难道观众口味有问题?

  “这可能是真的,从电影票房就能明显感觉到。那种比较俗的片,票房往往大卖,而比较文艺的、有深度的片子,就不太好。”顾非鱼说,以前一二线城市是票房主力,这几年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三四线城市都有院线了,票房主力在三四线城市,现在的电影要符合小镇青年的口味,票房才能高。“所以现在电影行业有句话——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电视剧更是如此。”

  “广大的金字塔底层的受众基数大。我们经常夸有些戏好,要我们写点高级的戏,但你看那个《大明宫词》《北平无战事》都牛啊,其实收视率都很差,那个戏肯定比脑残古装好吧,但问题是它就没有收视率啊。”杨骏说。

  “我不认可降低身段去迎合观众。”金海曙说,“你不能蔑视群众,群众一定有他的审美要求。《小时代》走三部了,第四部就挣不了钱了,这里是有原因的。一是观众本身会成长;二是沉默的大多数的确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投入到批判的行列;三是中国观众基数太大,《小时代》前三部为什么挣钱,因为一部分人掏一毛钱它就挣钱了,但为什么没有更好的作品把一块钱拿走,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作品啊。但很多影视公司就看到挣到一毛钱,就觉得它代表着文明的方向,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影视公司喜欢看大数据。但大数据是不是真实反映了现状?大数据本身是动态的,是不是反映了真正的审美趋向?这不好说!我觉得对于大数据的理解,整个中国和影视界都处于非常表层的理解中。按照大数据,‘《小时代》1、2、3’挣了钱,第四部应该必然挣钱,但并没有,大数据能解释这个问题吗?现在影视行业的投机倾向非常严重,但当所有人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中,就会遭遇滑铁卢。如果不真正在文学高度上对影视进行再改造,这个行业就没有希望。”

  在编剧汪海林看来,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主要迎合了移动客户端观众的口味,而抛弃了客厅观众,电视机的开机率将会变得更低。现在播出的电视剧都是谁看?“可以说是90后和90后的妈妈。”汪海林说,像90后的爸爸,这部分心智健全的男性观众则被抛弃了。”

  汪海林认为,电视台跟着互联网走是战略上的错误,这并非融合共存,而是被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影视业不好

  都是互联网的错?

  “相对于不是IP剧的其他那些剧来说,更不行,更失败。”顾非鱼认为,IP剧将来还是主流,“现在最火的影视制作公司正午阳光,就是胡歌、靳东、王凯那家,他们的剧基本上是IP改编的,这个趋势不可改变。”

  事实上,2016年的IP剧也并非像一些人士批判的那样全军覆没,《欢乐颂》《鬼吹灯精绝古城》都堪称精品。“现在的问题是,生产量特别大,出爆款的几率就降低了很多。而且剧情反智、套路多,并非IP剧独有的现象,很多人其实是在混淆IP的概念。”顾非鱼说。

  电视剧行业的话语权,由电视台说了算到由网络平台说了算,这在史航看来是时代使然。“以前,没有网络,观众要按照电视台的播出时间看一个剧,看不到,等重播。而现在,网络播剧,把时间的自主权还给了观众,观众可以随时观看。”

  但电视台往年的开年剧,大多有一条标准,那就是用品质说话,但现在播放的开年剧,却良莠不齐,虽然由热门IP改编,不缺热度,但却被批抠像、原著抄袭、套路多、演技差等。这也让史航感到担心,“网络平台抢走话语权是理所应当的,但抢走了话语权之后,只播烂剧、雷剧,这是浪费了话语权。”

  “视频点播会成为影视的主流消费方式。说现在影视因为互联网的进入变差了,这个结论肯定不能成立,你不能赖工具。干活的人是不会这么想问题的,不管是什么平台,把自己的东西做好,这是第一位的。”金海曙说,“很多批评IP的人呼吁政策性解决问题,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让市场发言权降低不是上策,我宁可让它烂下去,反而有可能获得新生。”

  但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资本进入之后,这个行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不要怕它,资本如果不承载文化,文化根本没有立足地。我们说舒伯特,他是个宫廷乐师,他听命于皇帝,你就说他的音乐没有价值吗,并不是这个关系,艺术和资本、权力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资本进来了,你把自己的项目做好就行了。”金海曙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