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省长石泰峰作政府工作报告。26页,不到1.5万字的报告,既浓缩了大江苏过去一年发展的成绩单,又展望了今年发展的“小目标”,令人期待。据了解,这是历年最短的一份报告,却处处体现出厚重务实。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安莹 鹿伟 见习记者 赵冉
晒预算
今年“三公”经费预算
比上年减少13.2%
快报讯(记者 鹿伟 见习记者 赵冉)2月6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议审查了江苏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80%。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8200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78.77亿元,同口径增长5%左右。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10190亿元,增加199.87亿元,增长2%。
今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的钱怎么花?其中教育支出拟安排298.46亿元,同口径增长4.8%,主要用于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交通运输支出拟安排150.44亿元,同口径增长6.6%,主要用于支持连淮扬镇、徐宿盐淮、沪通、徐连客专等苏北及沿海地区铁路项目建设等。
根据报告,2017年省级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总额为3.91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3.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安排0.65亿元,比上年减少8.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预算安排1.88亿元,比上年减少4.15%;公务接待费预算安排1.39亿元,比上年减少24.82%。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三公”经费,报告还晒出了会议费、培训费、机关运行经费。其中,会议费预算为2.55亿元,培训费预算为4.37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石泰峰表示,今年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办好民生十项实事。
就业创业
新增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扶持大学生创业2万人。
教育惠民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全面落实各学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政策。
民生托底
保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70元。7月份起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
人居环境
改善
实施100条以上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改造易淹易涝片区100个以上。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关爱妇女
儿童
带动1万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为24.22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在全省90%以上的设区市和6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救治中心。
健康与
养老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60元。新建10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对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在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按70%以上的比例给予救助。
住房保障
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5.8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6月底前全面完成盐城“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集中安置点建设。
便民出行
新改建农村公路3500公里。“交通一卡通”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文化
和体育
新建400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以上。城市(县城)公园免费开放率达到90%以上。
脱贫
奔小康
确保全省60万以上的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200个以上的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十大任务
“小目标”如何实现?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十个方面任务中,其中1~6项都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7~10项都是关于民生的,而“富民”是这一板块的引领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富民”不仅仅是富钱袋,包括传统的增收问题、就业问题、创业问题,而且还把公共服务放了进去,包括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保障、养老等,内容充实。
经济发展——
着力优化供需结构,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为企业降成本1000亿以上
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做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坚持去库存与稳市场并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确保为企业降低成本1000亿元以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
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50个重大自主创新战略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
加快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本土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对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倍加珍惜
实体经济占江苏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倍加珍惜。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组织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实施200项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创建450个智能车间。
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建设,带动全省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和示范基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新市镇或卫星镇。
加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易淹易涝点整治,保护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苏北高铁、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权力清单和互联网政务深度融合,稳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加大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加快组建省级港口集团。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富民扩容——
多措并举加快富民步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产业富民、就业创业富民
落实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33条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富民、就业创业富民取得新成效。围绕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群体实施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教育方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对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医疗方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公平的健康服务。
民生保障方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标准。
住房方面,开展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江苏将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
在治气方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入开展机动车船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着力控制扬尘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2017年,江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长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新时期太湖治理,抓紧实施重点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达标整治。
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对于环保执法,江苏也不会手软,今年要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加快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有效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实施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实施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做好地方志和年鉴的编修工作。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书香江苏”品牌建设。
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制定出台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新一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面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加强全民法治教育,依法打击违法犯罪。
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扎实推进诚信江苏和新一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报告解读
“高度重视、倍加珍惜”
谈实体经济,省长为何要加上这8个字?
“实体经济占我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倍加珍惜。”省长石泰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字里行间彰显出江苏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决心和务实举措,代表委员一致点赞。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高度重视、倍加珍惜”这8个字,是省长亲自加上去的。2月6日下午,在参加苏州代表团的全团审议时,石泰峰透露了加上这8个字的原因。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鹿伟 张瑜 杨菲菲
出炉过程
征集意见建议900多条,其中近9成被吸收采纳
报告起草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报告的框架结构到关键内容的提炼,从内容的表述到篇幅的长短,省长都多次作出明确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对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了修改。
整个起草工作历时两个多月,数易其稿。如在调研阶段,石泰峰多次带领起草组到省内外调研。去年11月中旬,起草组专门赴苏北、苏中、苏南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共召开了18场座谈会,实地走访60多家企业、社区和重点项目等。
同时,集思广益,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建议。元旦后,石泰峰先后组织召开了经济企业界、基层代表、科教文卫界、民主党派工商联及老同志5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整个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各方面的意见建议900多条,最后吸收的占到88.6%。
解释原因
“不管风吹浪打都不能动摇实体经济”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个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3个重点,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上述重点在报告中都有相应的贯彻落实任务。”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介绍说,比如关于实体经济,报告中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实体经济占我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倍加珍惜”。“政府工作报告的用词是非常凝练的,这样描述性的语句在报告中其实并不多见,这是石省长要求加进去的。”
在参加苏州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石泰峰主动解释:“这段话是我在最后一稿加上去的。在开座谈会时,从老领导到经济企业、各行各业的同志们,都强调实体经济对江苏有极端的重要性。”石泰峰说,这是我们的家底,我们的特色,我们的优势。“在这个问题上,不管风吹浪打,我们不能动摇,但是我们要振兴、要提升。”
淡化GDP
给经济转型升级留更大空间
淡化GDP,弱化“增速”,这也是报告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在谈到今年的预期目标时,报告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总体低于去年。“这主要是考虑给经济转型升级留出更大的空间,引导各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用功发力,在追求质量效益上下更大工夫。”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介绍说。
全面对标省委的要求,这是报告的另一特点。去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即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政府如何落实?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10项任务中,1—6项都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的。
报告历年最短
内容扎实,提工作后面都带目标或举措
这是历年最短的一份报告,只有26页,不到1.5万字。比以往常规年份减少了两页,约千字的内容。尽管如此,报告仍处处体现出厚重务实。“基调平实、文风朴实、内容扎实”,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看了报告后的一致感受。
在回顾过去工作时,报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炼地讲到了成绩、工作及进展。对于今年的工作部署同样非常务实,后面都有目标或举措,没有空话、套话。
据统计,报告中提到“工程”的,有22处;讲到“计划”的,有15处;讲到“行动”的,有30处。
另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举措也很扎实。
社评
“富民大扩容”
值得点赞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富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这份“史上最精短”的报告,满满全是干货。尤其是“富民大扩容”的工作,更令人眼前一亮。
去年,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两聚一高”高度描述了江苏未来发展新蓝图。但是如何把“两聚一高”的目标落到实处,干出成效?观察人士关注到,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长石泰峰就到淮安走访调研,“下基层、察实情、促富民”。1月9日,在一次座谈会上,省长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和建议,“同商创新富民大计”的主题跳入公众眼帘。1月5日,省长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强调“加快富民步伐 厚植群众获得感”。去年12月1日,省长在盐城盐都调研时,要求“探索创新富民新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十个方面任务,其中1至6项都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7至10项都是关于民生的,而“富民”是这一板块的引领关键词。“富民”不仅仅是富钱袋,增收、就业、创业以及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等,均列入其中。内涵拓宽的背后,反映出江苏“富民”路径的创新。这正是“两聚一高”的内在要求。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富民。无论是优化供需结构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富民”都是落脚点,民生都是受益点,细节都是关键点。
“推动产业富民、就业创业富民取得新成效”,有着系列富民工程的依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创新和富民在何处着力、如何用力,这些“计划书”做出了说明。富民大计的背后,就是群众真真切切的呼声。
时代发展到当下,创富、享富的要求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温饱不愁,到各种富各种满足;从局部改善,到方方面面的获得感提升,这是时代性的富民大任。
富民大扩容,具有历史视野,具有江苏特色。历史视野,是新江苏所处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江苏特色,则是这些年来所累积的发展底蕴所要求的。如,省长报告中,重点提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这里充满了大智慧。江苏实体经济占江苏经济的80%以上,呵护好这一根基对富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唱衰实体经济之论颇有市场的当下,江苏的务实和沉稳,令人印象深刻。
相信,有了这样的胸有成竹,江苏的创新和富民,将有更大的谋划和腾挪空间。
2017年,称得上“两聚一高”的开局之年。富民大扩容,是开启“创新富民”之路的必然动作。人们深信,今后,这样的“大扩容”还会更多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