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平
南京闹市新街口新开了一家面馆,叫“韶叨家”。装潢古色古香,不大的门面,还挂了副方言味儿十足的对联:“城南城北路过看看阿吃过啦?盼东盼西进来坐坐摆的一米!”
都说是我老吴开的。
是。也不完全是。
说它是,的确是我和几个朋友共同策划、合伙搞起来的;说它不是,无论从名字还是具体经营,都和我关系不大。因为我的名字,也就是包括“老吴”以及电视上的那个动漫头像,早在十年前我刚出名时,就被不止一个精明的商家,抢注了商标,垄断起来了。其中有一位搞餐饮的老板,前年还将我的商标转手卖了十几倍的价格,现在不晓得落谁手里。所以,当几个朋友想借我的名头开面馆时,我为难地说,不是我老吴驼子睡棺材——拿翘,实在是我早就头插草标,被人卖掉了(虽然我自己一分钱没拿着);其次,明星在南京开面馆的很多,好像成功的不多。像我这样三流的名头,叫我去一碗碗卖面赚钱,你还不如拿把刀把我活劈了,直接斩肉卖钱来得快哩!
朋友是一帮年轻人,有理想,有冲劲。说老吴啊,大厨、会计我们早找好了,经营也无须你烦一点儿神,就是借你个名头,搞南京地方小吃而已。老吴商标给人抢注了不要紧,我们再想个“韶韶”啊、“唠叨”啊什么的,挂上你头像,让人家晓得是你开的店就行。
于是,就有了韶叨家。
租房子、装潢、招服务员……忙了半年,一家不大不小的面馆总算开起来了。开业那天,我才第一次光顾。走进这家以我的名义开起来的小店,着实有些惭愧,古色古香的装潢,充满南京特色的明火明档,包括那些南京人最喜爱吃的鳝鱼面、大肠面、小笼汤包……这些凝聚了心血的产品,我一样也没插上手,感觉我就像当年漫画上峨眉山上下来摘桃子的老猴,几分卑鄙,几分凄惶!
经理小宋是个精明干练的中年人,也是一个书法家,门口那副对联就是他亲手写的。小宋点子很多,比如我说,吃面汤头特别考究。他便找南京一个古典铜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手工雕了一只大炉,老母鸡和筒子骨打底,配以几味滋补中药,熬上24小时,雪白的浓汤浇碗底,一碗面能不好吃?我还说,南京面店说的是面条,拼的是小笼包。这家小笼包好吃,大家就说这家面店地道。小宋就规定,所有包子面粉从香港买,“美玫”牌馒头专用小麦粉,精细且有劲道;肉馅个个上秤称,一两六钱。这样蒸出来的包子,外表晶莹剔透,内里汁水充盈,轻轻提,慢慢移,咬一口,美心里……
大厨老王是六华春的老师傅,做了30多年的面点,下面、熬汤、调馅……有丰富的经验。看我过来,亲自下厨给我下了碗大肠面,然后端两碟小菜坐我面前,笑模悠悠地问,吃出什么不同来了么?
舌头在口腔里转了两圈,我说,嗳,是有点儿奇怪耶,看上去是肥罗罗的大肠头,吃到嘴里似乎并不怎么腻,而且还香——怎么回事?
王师傅说,这就是诀窍,也就是你们文化人说的细节。大肠煮熟,下油锅炸,实际上就是炸出大肠上的肥油,然后再回锅红烧收卤。这样出来的大肠既嫩,又香,还不油腻!
王师傅说,现在生活好了,人的口味讲究健康、营养,又怀念过去的美味,所以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细节上下工夫。比如梅干菜包子,不能太咸;鸭油酥烧饼,不能太油……“如何既保持老南京的传统口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习惯,真是一个技术活耶!”王师傅不无得意地说。
说话间,小宋引着一帮投资的朋友,陆续坐齐了。朋友们客气,叫我提提意见。我说我虽然是个老南京,对餐饮却是外行。要说老吴开面馆,其实老吴连一碗面条都下不好,经营成败全靠你们了。不过在我心目中,过去夫子庙的秦淮小吃,全是明火明档,连后厨都放在大街上,接受百姓监督,吃起来也放心。所以我希望我们这家小店,以后一进门,不但能看见一锅百年老鸡汤,还能喝上一碗煮了一天一夜的浓浓米汤,再看见一锅熬得雪白的肚肺汤,上面翻滚着碧绿的蒜花……所有大锅都敞着盖,热腾腾翻着热气,让人一进门就想喝上一碗,就有食欲!
小宋说,呵呵,吴老师想把贡院街浓缩到我们小店里来呀!
我说,对!名人在南京开面馆的不少,但成功的不多,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抓住南京文化。前天我刚看了央视介绍影星张嘉译,说他也投资酒吧、漆雕、茶座,甚至还有可视座机……有多少成功的呢?张嘉译说得好,成功不成功,不能看赚不赚钱。有的是冲着朋友情义,有的也是自己理想。就像我今天跟你们合伙一样,我是冲着我儿时的南京美食,冲着我理解的南京文化,试一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