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8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年味十三香
年夜饭吃什么 江苏十三市报菜名

  南京

  点评:非要挣脱这寒冬层层叠叠的裹挟,这些个青枝绿叶的小姊妹,挤挤挨挨,探头探脑的,硬是给你拱出个如花似锦的七色春光来。

  什锦菜

  普普通通,蕴含实在与包容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说,过年好像越来越没年味了。可是,对南京人来说,因为有什锦菜的存在,这年过得还就是有别具一格的味道。

  什锦菜,又名十样菜,顾名思义,由十样素菜烧制而成。其实现在很多人家做的什锦菜,都根本不止十样菜。选哪些菜,并没有教条的规定,做菜的人说了算。但是黄豆芽、荠菜是一定会有的。因为黄豆芽形状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

  南京李记清真馆大厨王仕勇是做什锦菜的行家,他说,这是一道功夫菜。不仅买菜、择菜、洗菜费工夫,制作过程更要花心思。想把这道菜做得好吃,他透露了这么几条秘诀:所有菜洗干净之后都要沥干再下锅,胡萝卜丝更是要提前晾干,这样吃到嘴里才脆;菜要一个一个炒,炒到八成熟就行,耐火的菜像木耳、金针菇之类先炒,绿叶菜后炒,绿叶菜叶子变色就出锅,别炒过头;菜要等全部凉透了之后再拌。

  什锦菜自然不是厨师的专利,南京的家庭主妇,几乎人人都会。南京著名节目主持人老吴,年少时住在城南大杂院,那里三十多户人家,每家都炒什锦菜,吃年夜饭时端上桌。当然了,家家户户的味道都不一样。不过每家都是一炒一脸盆,然后一碗碗送给邻居们吃,所以每家的什锦菜都多到吃不完。邻居间相互送什锦菜,也成了一种城南的“年俗”。经年累月,只需尝一口味道就知道是哪家炒的。无意间,这也成了主妇们比拼厨艺的一道菜。哪家菜炒得好吃,邻居们心里都是一肚子数,主妇之间也少不了私下议论,甚至哪家生活水平高都暗藏其间:瞧瞧,这家不仅能买到紧俏的菜,麻油也舍得放。回家一较劲,自家明年烧什锦菜的厨艺也就上了一个台阶。这成了市井生活的小乐趣,时代的变迁也藏在了这道菜里。所以,搬离大杂院后,老吴会想念邻居们的什锦菜,也会想念那些被什锦菜包裹着的记忆。

  南京人因为实在,被人称作“大萝卜”。老吴觉得,从南京人爱吃什锦菜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南京人比较实惠。说起来,什锦菜会受欢迎,还是因为过年人们都是荤菜吃得多,年饱的时候,吃点素菜搭搭嘴最为舒心。所以,什锦菜就应运而生了。做一次什锦菜,一做一脸盆,这样一直能从大年三十吃到小年,这多实惠呢。

  南通

  点评:打破定向思维,不按规矩出牌,把一些似乎不可能为伍的玩意偏就放在了一道,这样的“混搭”往往出奇制胜,先声夺人。

  野鸡丝

  貌不惊人,红楼梦里却有

  年关又近了,城里还沉浸在紧张的年末工作氛围里,乡下老家已经早早地开始了张灯结彩。红艳艳的灯笼下悬着自家做的香肠,高高的蒸笼叠起来,一层层铺着填满了菜肉馅儿的包子。

  家住南通市通州区的老吴早早备齐了食材,正围着灶台打转。柴火烧得旺旺的,沿用了几十年的铁锅里浇淋了菜油,嗞啦啦地冒着欢腾的热气。金色的甜包瓜是刚从菜市场上买来的,新鲜水嫩,被切成窄窄细细的长条,像是春天里柳树的根须,浸泡在碗里,泛着点点滴滴的水泽光亮。

  包瓜被开水微散去些咸味,包瓜丝下锅翻炒,半透明的颜色渐渐变深。姜丝和里脊肉各占案板一边,接连分别下锅翻炒后,再合炒一遍便是一道流光溢彩的金色佳肴。刚做出来的野鸡丝还是滚热的,最先被搁上桌子等着散热。入口的野鸡丝,是浸润了冬日凉意的甜津津咸丝丝。冷下来的野鸡丝,在新鲜白粥上铺上一层,冰冷与滚烫碰撞出回味无穷的甘津。

  “别看它卖相一般般,在以前很多皇帝还拿它下饭呢。叫野鸡丝,是因为它以前里头搁着的不是里脊肉,是真的野鸡肉。”七十多岁的老吴将湿漉漉的手擦干净,指着餐盘里的肉丝笑着说,通州水多禽多,以前人家是打了野鸡回来做菜。后来野味逐渐少了,只能用其他肉类代替,除了里脊,有些人家还会放虾米或其他肉丝,口味也各自不同。

  老吴急急忙忙做这道菜,是为了迎接外出上大学的孙子。如今日子过得好了,年前备着的大菜更是一道比一道丰盛,但这道看似朴素清淡的野鸡丝,成为了不少外出游子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乡愁,思之深切,尝之难忘。

  这道菜在南通发祥于千年古镇石港,如今也在这一带最为盛行。还有人还曾考证,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载:“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地咽完了。”这一段文字中记载的,贾宝玉吃的可能就是以野鸡为原料制作的野鸡丝。其描述的口感和吃法,和如今的野鸡丝如出一辙,也与江淮一带人家的菜式一脉相承。

  这样一道并不如何讲究时令的菜肴,却总是在入冬时才会飘然而至餐桌,等到年过完了便功成身退。

  盐城

  点评:想象蓝天之上的白云吧,想象那漫天飞舞的轻盈雪花,还可以想象春天的田野里,那环绕着菜花载歌载舞辛勤忙碌的酿蜜者,而后,你再来品尝这道神奇的天赐之物。

  阜宁大糕

  入口即化的“玉带糕”

  深冬的苏北格外寒冷,阜宁县罗桥镇青沟村,田里的麦子早已铺上了御寒的稻草,在一排排三层小楼的农户家里,却是热火朝天,村民们穿戴干净、整齐,在各种机械的帮衬下,正忙着生产大糕,根本顾不上外面冰冷的寒潮。

  69岁的祁桂丰是第三代做阜宁大糕的,他也是村里年纪较大的大糕生产、批发商,从10多岁就开始学做大糕,如今的他是远近闻名的青沟大糕代表人物,在他的家庭作坊帮忙的就有20多位村民。

  “我都用本地种植的糯稻,这是最好的原材料。”祁桂丰双手捧起已经脱了壳的糯米说,他家里有11亩地,之外再购买其他村民种植的糯稻,“我们这里是盐城、淮安、扬州三市交界处,是独有的黑土,加上渔滨河、海陵河等干净密集的水网,独一无二的水土长出来不一样的糯稻,闻起来香,黏度足。”

  之后,村民们要将糯稻脱壳后泡上一夜,在热锅中来回翻炒,再碾成粉,便是熟的糯米粉。“熟粉太干,还要喷水,又不能太湿,否则会黏住,这个技术要拿捏到位。”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祁桂丰掌握了技巧,“100斤粉要均匀喷洒2-3斤水。”

  以前做大糕是“只能养小不能养老”,因为没有机械,完全靠体力,从碾米、粉碎、筛粉、搅拌再到轧糕,都是靠两只手和棍子,家里条件好的,碾米才有驴和磨帮忙,“超过60岁的人一般就做不动了。”

  过去的体力活现在变成了技术活:过去一个成年人1天最多生产100斤大糕,现在科技发展了,一个人靠机器一天能生产1500斤,是过去的15倍。

  在阜宁县罗桥镇青沟村,像祁桂丰这样的规模家庭作坊还有20多家。外地客人到这里都要品尝一下“阜宁清沟大糕”,它香甜绵软、唇齿留香。青沟村村主任祁永海轻松卷起了一片薄薄的糕片,并用打火机点燃,“这是糯米、油和糖分的结晶,是货真价实的粮食精,质量不用说。”

  做食品就是做的良心,做大糕也是如此。这句话,在采访中,祁桂丰连续提到多次。看到一盒盒红彤彤的大糕通过货车被送往全国各地,它承载的不只是祁桂丰一辈子的用心,更是代表了良心的传递。

  镇江

  点评:传说永远都是美丽的。感谢那个不知哪朝,而那天一准是丢了魂儿的店小二,把硝当成了盐——却歪打正着,成就了这则让世代镇江人引以为豪的美食佳话。

  肴肉

  卤冻透明,犹如水晶

  清早上馆子,泡壶清茶,蘸着香醋、鲜姜丝,吃一块切成片的肴肉……这样的画面在镇江可谓司空见惯。不仅是镇江土著,就连许多从外地迁居而来的新镇江人也习惯了这种吃法,罗戎平就是其中一位。

  年过五旬的罗戎平是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副馆长,8岁时他跟着父母从金坛老家来到了镇江,当时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特别好吃、味道很好”的肴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罗戎平回忆道,几十年前,稍微富裕点的镇江人大多有上馆子吃早茶的习惯:“先喝杯茶,然后吃早餐,很多人习惯先来几块切成片的肴肉,蘸着镇江香醋吃,吃完肴肉要是肚子没饱,还可以来笼汤包、来碗大骨汤或面条。”

  如今,在镇江的各种酒席上,肴肉最常“露脸”,逢年过节,肴肉更是大多镇江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冷菜。

  肴肉虽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肴肉的制作方法并不是人人都懂。

  300多年来,肴肉大多由作坊式的传统手工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肴肉的制作相对集中在宴春酒楼,这里一时名师云集。

  现在,会制作肴肉的人并不多,镇江宴春酒楼掌门人、镇江市餐饮协会会长吴荣生可谓最著名的一位。

  和罗戎平不同,作为土生土长的镇江人,肴肉的味道吴荣生年幼时就尝过了。1971年,中学毕业后,吴荣生成为一名学徒,开始学习制作肴肉,如今,他已是肴肉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吴荣生介绍,肴肉的制作工序有18道之多,其工艺流程也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选料上要求特别严格,一定要选用3斤左右的产自江淮地域的新鲜猪前蹄,因为猪前蹄脂肪少、瘦肉多、韧性足。

  春节临近,到宴春酒楼购买肴肉的人也多了起来。

  “肴肉味道蛮好的,以前肴肉是一种奢侈品,平时吃不起,过年过节过生日才有的吃。小时候就盼着过年、盼着过大生日。”吴荣生说,如今食用肴肉已成为镇江人的一种消费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肴肉之于镇江人,就像桂花鸭之于南京人、酱排骨之于无锡人一样。

  扬州

  点评:狮乃兽中之王。此公一旦出场,诸雄纷争便可休矣。

  狮子头

  红烧清蒸,脍炙人口

  《舌尖2》在扬州拍摄时,淮扬菜系中赫赫有名的狮子头,足足拍了一整天。制作这道名菜的主人公就是扬州评话大师杨明坤。

  “干子不咸,吃了玩玩”, 这句方言有“顺带”的意思,而有着“书坛怪杰,广陵活宝”之称的杨明坤,在厨艺上也“顺带”着取得了些小成就。

  “我过去为了谋生,到处跑码头说书,往往在一个场子一呆就是一个月。”今年68岁的杨明坤介绍说,当年自己一个人在外演出,必须要自己做饭,这也促使他学了点厨艺。他最拿手的菜就是狮子头。“我的评话当初是学着玩,做狮子头也是一样,都是些平常的爱好。”

  “我21岁的时候就会做狮子头了,至今已经做了40多年。”杨明坤这手做狮子头的绝活儿源于母亲的家传,“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吃过比妈妈做得更好吃的狮子头。”

  在扬州,狮子头是每个家庭都会制作的菜肴,有用搅肉机搅好的肉糜直接制作的,也有手工切丁的,做法不同,体现了这个家庭对于这道菜式的制作水平,狮子头还可做出清汤、红烧、干炸等不同的口味。

  “扬州人称狮子头又叫砧肉,”杨明坤介绍说,每逢有朋友来做客,他都会一大早赶到菜市场买肉,“一般买二斤肉,大一点狮子头可以做十几个,小一点的可以做二十几个。”

  在食材的选取方面,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着细微的变化,比如买猪肉须是肋条骨,“冬季4成瘦6成肥,而到了夏季,则要对半开,这样做出的砧肉才好吃。”在杨明坤看来,切肉一定要用刀而非绞肉机,“因为手工剁出来的肉末弹性十足。”在将五花肉切成石榴粒大小,加料拌匀后,打上劲,最终用手挤出肉圆……

  做狮子头很费工夫,从早上买肉到最后把狮子头端上餐桌,要花半天的时间,“火就要花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不过杨明坤仍乐此不疲,“尝个鲜吃着玩,就是图个享受,娱乐一下。”

  连云港

  点评:海向我们走来,大海以她特殊的方式将满满的爱馈赠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海的博大和深邃,就这样涓涓流淌并滋润着我们的肺腑与胸襟。

  沙光鱼汤

  一年一脱胎,味道赛羊汤

  说到连云港美食,除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外,有一种特产不得不提,那就是沙光鱼,此鱼外形奇,呈龙头凤尾,体色玉黄,头部粗看似有四腮,其生活习性奇特,喜欢游曳于盐场边缘之际的咸淡水交接处,鱼肉更是好味道,嫩而富有弹性,做成汤菜浓而不腻,是当地一大名产。

  每当深秋季节,就是沙光鱼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的沙光鱼最肥,是捕捞、食用的最佳季节,故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说。而到了春节前后,沙光鱼虽然过了最肥季节,但依然是很多市民都会选择的一道绝佳美味,老百姓在备年货的时候,也不忘买点沙光鱼放进冰箱。连云港本地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正月沙光熬鲜汤,二月沙光软溜当;三月沙光满墙撩,四月沙光干柴狼。五月脱胎又还阳,十月沙光赛羊汤。”正月里的沙光鱼同样鲜美可口。

  沙光鱼虽然美味,但是其一年就得脱胎一次,换句话说,一年内不被捕捞,其就会自然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在连云港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也是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其一年脱胎的缘由,传说因为沙光鱼特别贪食,因而长得很快,从四、五月出世到腊月就能长到一尺长,渐渐地,沙光鱼就有了做龙王的野心,有一次沙光鱼无意中泄露的自己心中的秘密,龙王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场降下玉旨,命龟丞相当众宣读:“骄傲自满小狂孩,忘乎所以太轻率,罚你一年一脱胎,十年还是我小乖乖。”从此,沙光鱼就只能活一年,每年三、四月便会自行消瘦死亡,体长也不过一尺左右。

  沙光鱼除了好吃之外,其有趣的地方是“钓”,钓沙光鱼最大的特点是不用钩,因为沙光鱼特别贪吃,只要用线扣上蚯蚓或海蚂蝗之类的饵,将饵抛入水中,沙光鱼见到就会吞饵,有时候其被提出水面都不松口,非常有趣。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孙旭晖 朱鲸润 李伟豪 陆文杰 尹有文 王凡

  严君臣 姜振军 林清智 臧晓松 王晓宇

  特邀点评:作家 王慧骐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