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常州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清晨6点的风,有些刺骨,天还没彻底亮,四处静悄悄的。年近六旬的薄树林大扫帚的扫地声,在道路上响起。他扫得很专心,鼻头上沁出一层薄薄的汗水;他也扫得很安心,91岁的老母亲就坐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他。
老母亲其实是养母,但对薄树林来说,就是亲娘。为了照顾如今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妈妈,他割舍了最初的教师岗位,选择了最苦的清洁工。因为这份工作“能把妈妈随时带在身边”。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颖菲 刘国庆
童年回忆
养母的一颗鸡蛋
让他终生难忘
何祖海和薄树林认识十几年了,两人都是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三勤社区的保洁员。在何祖海印象里,从认识薄树林那天开始,薄树林的身边就一定有他养母的身影。
何祖海曾经想不通,“老妈放家里好了,干吗带来上班?”薄树林答他的话让他记到现在。“他说,‘她把我从这么一点点,捧到这么大。要是没有她捧着,我这条命也就没有了。’”
薄树林被收养时才7个月大。1958年,他出生在常州市湖塘镇一户姓刘的人家。家里经济困难,他的出生,更让这个已经有两个儿子的家庭负担加重。迫于生计,薄树林被辗转送到了连云港灌南的养父母家里。
养父母家以种田为生,同样生活拮据。但对于这对没有孩子的夫妻来说,薄树林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希望。
养父性格严厉,不苟言笑,而养母则是这个家庭的温柔所在。薄树林至今记得上学时养母偷偷塞给他煮鸡蛋的情景。“那个年代,家里母鸡生的蛋,都要拿去卖钱的,家里人根本舍不得吃。”
养母自己舍不得吃穿,把最好的都省给了薄树林,她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读书考大学。实际上在那个年代,薄树林周围的孩子基本上只读到初中就回家务农了。但这位淳朴农妇相信,“读书有出路。”
虽然和大学失之交臂,但高中毕业的薄树林还是成为周围学历最高的人。他很顺利地应聘上了镇上小学的数学老师,后来又做了初中老师。
落脚常州
找到亲生父母,他把养母带在身边
上小学时,薄树林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被抱养的事实。
最初是和同村的孩子吵架,被别人骂是“被抱来的野孩子”,甚至还有流言说,他是被遗弃的私生子。养父母一时没有承认,直到两人一次吵架时的脱口而出,才让薄树林确认了这件事,一时间如五雷轰顶。
但直到1992年养父去世,薄树林才开始计划寻找亲生父母。他第一个询问的是养母的意见,“我要不要去找亲生父母?”
养母徐锦英想了想,“常州条件比我们这里好,下一代在那里读书也容易有出息。”她支持儿子。
薄树林再问,“如果找到了,你跟不跟我走?”他后面还有半句,“如果你跟我走,我就到那边去,如果你不跟我走的话,我也就不过去了。”
徐锦英又想了想,回答儿子,“我跟你一道去。”
两句话问完,薄树林这才下定决心。
通过母亲的回忆,几经辗转,他终于找到亲生父母。亲生父母已经年迈,薄树林早就没有了埋怨之心,为了帮他在常州站住脚跟,远亲近邻都来帮忙,有的帮薄树林夫妻俩找工作、有的拿出祖屋给他们暂住、有的添砖运瓦帮忙盖房。
在常州毫无根基的薄树林,最终进了一家环卫所,负责驾驶轧压垃圾车。虽然收入比不上原来的教师工作,但好在这份工作相对轻松——操作可以自动进行,人也不用经受风吹日晒。
报答养母
老人患病经常走失,他24小时陪护
然而,薄树林还没享受几年安稳生活,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就渐渐消逝。2005年前后,养母徐锦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开始只是有些糊涂,后来情况不断恶化。老人跑到邻居家里翻箱倒柜,把别人的衣服当成自己的穿在了身上;邻居下地时留在田埂上的鞋子,被她拿了回来;家里有用的东西被扔了,外面没用的垃圾却捡了回来……为此,薄树林夫妇只能四处道歉。
病情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薄树林的想像。养母开始不断跑出门,却又想不起回家的路。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小区里的各个车库、周围路边寻找母亲。
两次意外,让薄树林后怕至今。一天中午,薄树林发现养母不见了,他立即骑上车四处寻找,可到晚上都没找到,薄树林发动所有亲戚,一条街一条街地找,还打了报警电话。最后母亲被派出所送回来时,他才知道,母亲出门后找不到家,走累了坐在路边。那天下着小雨,路过的好心人看见,将老人送去了派出所。
还有一次,薄树林夫妇恰巧都不在家,等几小时后回来一看,徐锦英已摔倒在楼梯口,额头上鲜血直流。
薄树林将两次意外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每次想起他都自责不已。“一想到我妈对我恩重如山,我都还没来得及报答……”
自此之后,薄树林成了养母的24小时陪护。晚上,他就睡在养母隔壁房间,为了方便照看,他特意在墙上掏了个洞,睡觉也不敢脱衣,一有动静,立即爬起来。
“他根本睡不了一个整觉。”妻子郑勇梅心疼丈夫,一晚上起来至少三四趟,看妈妈有没有跑出门、给她盖被子、倒马桶、陪她上厕所。如果老人不小心把身上弄脏了,擦洗、换衣、晾晒的工作,全部是薄树林做,“他对老人的细心和耐心,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
长情陪伴
上班随身带着饼干,以便哄妈妈“听话”
为了防止白天再出意外,薄树林干脆将徐锦英带去一起上班。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养母洗脸穿衣、照顾她吃早饭,然后母子俩一起出门。最初,薄树林驾驶轧压垃圾车,但他很快发现,这份活无法让他做到和老人寸步不离。2006年左右,他只得再次让步——当清洁工,清扫村道。
于是每天清晨,早起的人们便会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五六十岁的儿子发动环卫车,同时将后座上的簸箕、铁铲、扫帚放到一边,后座的另一边,稳稳地坐着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儿子扫地时,老人便坐在车上看着他;老人发脾气了,儿子便赶紧掏出热水、饼干,哄老人“听话”。
薄树林坦言,清洁工的工作比起之前开垃圾车,不仅更加辛苦,收入也相应减少了。他有时也会回忆起当老师的日子,当时,自己带的班每年都是镇上前一二名,每年他还被评为模范教师,受到家长和同行的一致尊敬。如今每天上街扫地,薄树林也有他的失落,他甚至好几次在梦里回到讲台上。
但想想如今能随时照顾养母,薄树林已经觉得很知足,“日子已经过得好起来了。”
周围不少人也伸出援手。如今薄树林的环卫车也“升级了”——2016年9月份,湖塘镇政府购置了一辆新的三轮车送给薄树林,并在车上安装了棚子。“薄树林对养母好,不是一天两天,这么多年天天如此,大家都从心底敬佩他。”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三勤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国锋感慨道。
带着老母亲扫地已有10年,薄树林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他的心愿很简单:希望老娘能没病没灾地多活几年,“让我有机会再报她几年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