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南通市被定位为与无锡、宁波并列的Ⅱ型大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中,南通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南通港则被列为长江经济带重点港口。
日前,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在南通代表团强调,南通是江苏发展“潜力股”,当前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在苏中和江北地区发展中发挥好“领头雁”作用。
今后五年间,南通将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富民进程,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让全市人民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表示,今天的南通,正迎来好上又好、能快则快发展的“动车时代”。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南通将进一步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富民进程。
创新驱动
筑巢引凤增强发展活力
如今,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这种城市发展模式,是当今城市之所以成为世界增长中心的根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动力、凝聚力所在。
“增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向引力,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就必须加快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服务完善配套、创新生态开放包容的区域创新高地。”南通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在深入研读报告后说,明确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的创新之都,是对南通市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路径深刻分析、准确把握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富民进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人才是创新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而青年是最活跃的创新因子。南通市人社局局长凌建华表示,作为职能部门,将重点围绕创造优质贴心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培政策,推动培育更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机制,是“筑巢引凤”的前提条件。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新八条”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各项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政策引导,力争多多引进国内外高科技领军人才以及“3+3+N”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还将全力打造“江海英才计划”升级工程、“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外国专家“1111”引智工程等几项重点人才工程。
“引进来”以后,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人才“留下来”。凌建华透露,南通将进一步构建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在巩固深化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的基础上,围绕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区域,探索实施个性化、精细化、全程化的人才服务机制,真正使各类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李吉平同样认为,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首先,必须为人才提供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机会在哪里,首先是把产业做大育强,提供舞台。其次,要为人才构建高水平的工作平台。中央创新区将承担这样的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再次,要以城市宜居吸引人才聚集。“我市同时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必将对吸引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交通腾飞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今年5月15日清晨6点左右,在微明的晨曦下,宁启动车在南通火车站迎来了第一波乘客。不少人带着相机,拍摄自己和列车的合影留念,并晒出了这张颇具纪念价值的车票。6点25分,列车缓缓驶离站台,以最高200公里的时速向南京疾驰而去。这道白色的靓丽风景线,结束了江苏中部不通动车的历史,开启“动车模式”。自此以后,从南通乘坐宁启动车,抵达南京最快2小时23分钟。
“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255公里,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27.2亿元,增长39.5%。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35公里;南通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46%,迈入了“百万级机场俱乐部”;作为国内一类航空开放口岸,南通机场开通多条国际航线,国内航班可抵达近30个重要城市,并于今年5月升格为国际机场。“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完成投资10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47倍。目前,全市铁路建成正线通车里程220公里,始发列车13对,可通达18个省(市)的101个站点。
2014年1月16日,海安至洋口港铁路通车,迈出了南通铁路通江达海的第一步;2014年3月1日,备受瞩目的沪通长江大桥正式开工;2016年5月15日,宁启动车正式开通,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宁启铁路二期)也全面动工,揭开了南通铁路“东进”的序幕,这对于南通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打造“长三角”北翼交通枢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未来五年规划,南通将加快交通转型,推动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提高市内市外互联互通水平。
未来,南通将借助自己的区位优势,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度对接上海、融入苏南,优化沿江生态、产业和城镇布局,提升沿江发展质态。用好省支持沿海发展政策,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坚持绿色发展,加强重点产业研究,突出重大项目招引,打造沿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大沿海前沿区域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通州湾港区、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建设,提高沿海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
“李强书记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这对滨江临海的南通高水平建设绿色小康有很强的指导性。”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表示,要守护好绿色江海,加快绿色发展,圆梦全面小康,真正让良好生态成为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南通发展质量和富民水平迈上新台阶。
定位明确
助力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
据了解,2015年,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8亿元,五年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6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各县(市)均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工业百强县行列。
南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国家和省明确南通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等功能定位,是对我市综合发展条件与潜力的肯定,也赋予我们在全国和江苏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中的重大责任”“努力成长为长三角北翼发展的桥头堡和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是今后一个时期南通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国家所确定的这一发展定位,是从发挥南通独特区位优势、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等方面所进行的统筹考虑。”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认为,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必然要承担独特的使命。南通处在数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增强南通对江苏沿海地区以及江北其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有利于推动长三角沿海经济带呈现出南北两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有力支撑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
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后,南通将“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
经济中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组织、引导、牵引和促进作用。专家认为,相对于“巨核中心”(上海)而言,南通是“次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同样必须拥有突出的城市竞争力和高度的集聚效应;必须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成为高级区域统筹和次级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能与“巨核中心”快速互通,对接经济、信息、资本等各种资源,延续完善区域产业链,帮助区域发展保持互动平衡。
“今天的南通,正迎来好上又好、能快则快发展的‘动车时代’。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新一届市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动车组”的核心中枢,以强劲的动力系统、高效的协同系统、牢固的轨道系统,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富民进程,兑现市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庄严承诺。”陆志鹏表示,今后南通将把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沪通接轨
将南通建设为上海的“北大门”
进入21世纪以来,南通便已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兴建和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长江由天堑变通途,南通与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江苏苏州、无锡、南通3市被划入了上海大都市圈,突显同城效应,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而此规划日前也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复,均提及应加强与上海或周边城市的协调合作,希望进一步强化双方之间的同城效应。
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南通代表团强调,南通跨江发展、接轨上海优势独特、前景广阔。随着沪通长江大桥抓紧建设以及数条高铁陆续兴建,南通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南通的空间优势很大,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加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南通正处在接轨上海新的机遇“风口”上,南通要抓住当前难得机遇,参与上海大都市建设,真正成为上海的“北大门”,在整个苏中地区和江北地区发展中发挥好“领头雁”作用。
推进跨江融合、对接上海,基础是交通互联,重点是产业和载体的对接。近几年来,随着江苏与上海交通体系的完善化,特别是沪通长江铁路大桥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南通、苏州、无锡及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三市在近年来不断放大“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南通已经逐渐成为上海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根据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全市亿元以上沪通产业合作项目共计444个,计划总投资约1900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73个,计划总投资约240亿元;已签约项目127个,计划总投资约410亿;拟签约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约250亿元;在谈项目168个,计划总投资约1000亿元。合作项目涵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充分说明南通完全具备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各类要素。
南通的建筑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等领域与上海的互补性很强,并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突破,实现沪通要素合作。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表示,围绕江苏省对南通的全新定位和要求,南通将结合最应干、能够干、正在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以具体行动抓好落地见效。
深化合作
将区位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这个优势是全省独有的。南通过江通道已经打开,区位条件不断改善。滩涂不断淤涨,土地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开发强度不足20%。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李书记高度评价南通人能干、会干、肯干。我们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强调,将抓住上海打造大都市圈、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机遇,搭乘上海发展的“便车”“快车”。
那么,南通的城市形象怎样与上海的“北大门”相适应?南通的城市功能怎样与上海的“北大门”相适应?“北大门”的内涵如何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适应?在新的机遇来临时,也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和挑战。
陆志鹏认为,从南通的发展阶段来看,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交通转型,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从而使“北大门”外在形象上与上海匹配,内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齐。
在功能上,就是要建设长江北翼,创新之都,承接上海的产业,承接上海的创新资源,同时也把南通建设成为江苏苏中苏北对接上海的一个桥头堡;在内涵上,南通的文化、思想观念,包括民风民俗都要与上海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南通真正从内涵上、文化上成为上海的北大门,让外地人到了南通就有到了上海的感觉。
如今,南通正在谋划做好“上海孵化、南通转化”文章,推进对接上海的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双创”人才和创客资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经济研究室主任陈建勋,曾受邀为南通党政干部作了题为《上海“十三五”规划对南通产业发展的机遇》的专题报告。他提醒,上海向周边“转移的除了产业还有资源”,如上海优质的高校、医院资源,也有“走出去”的需要。南通可以抓住机遇,打造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这不仅是为上海产业发展服务,更是为“中国制造2025”做载体性配套。
“南通最大的优势是靠江、靠海、靠上海,但靠江、靠海只是地域优势,靠上海是生产要素的优势,没有生产要素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地域优势,因此在‘三靠’中,靠上海才是南通最核心的优势。”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表示,南通首先应与上海的城市规划对接,进而在城市布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努力接轨。
对此,韩立明表示,南通市将围绕“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战略”的要求,借势融合之力,做好“上海孵化、南通转化”这篇文章,汇聚内生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凤凰涅槃,挖掘政策潜力,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真正使南通成为江苏“十三五”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