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慜
1961年生,籍贯江苏省苏州市。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山水进修班毕业,师从沈子丞、李海陆、张伟平、王作均、岳鸿武,主攻山水,擅长中国画山水、青绿、水墨写意。现为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文德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科普美协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院特聘画家、上海铁路局文联理事,南京市美协会员。
传统心源
□文/孔荣
石涛上人“搜尽奇峰”既是目见之山,更是心中之山,故见上人“我在”。太白先生胸贮五岳,故可诗记“梦游天姥”。传统是理法资源,更是智慧资源。传统与王慜并不因时间的远去而疏离,传统的生命气息还闪烁着诗性的光芒。只有体贴地解读前人,才能觉识前人笔墨的文化性,才有可能建构起释放自身个性的心灵空间。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王慜笔墨的意趣通过心灵的“造境”表现出来,即意象超越进入意境。传统理法的魅力在王慜手中已然成为艺术魅力,笔墨意境已然成为他灵腑的私语。风骨雅操,和谐活脱地诠释着“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慎独与永恒。笔墨生发总有一番景致,让人心旷神怡。满壑烟霞,幽情横溢。
王慜笔墨在传统与当下的融会与冲腾,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痕迹。笔墨表情、精神意态、不随俗低昂,既源于造化又是诗情的默化。从传统出发最终面对的还是自己。笔拓新路破墙出,移景心中推窗来。笔歌如梦,墨曲依云。王慜渊雅淡逸倚笔寻找到与前人灵魂万象澄澈的呼应——或心游万仞或坐看云起。灵魂毕竟需要一个暂时休憩的地方,没有比云起观瀑更好的去处。恍若隔世:“梦为远别啼难唤”,也是宿命:“书被催成墨未浓”。王慜的心籁之声在诗与画的萦绕中流音悠悠。
张吉庆
1962年6月出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宁波,禅意书法篆刻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篆刻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南省熊耳山空相寺达摩禅文化研究会特聘书法家,浙江省湖州宝云古寺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黑白道理笔墨致真
□文/孔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唐李商隐思念妻子,憧憬团圆的诗句。拿来说张吉庆书法的黑白摆布,似不着调,却也有些意思。吉庆书法借助于星汉迢迢,借助于日月漫漫,正享受他的路途。捉笔入纸,破分阴阳。是心灵意念的启迪印证。笔墨以字结构的“形、质”为前提,与素白“阴阳相摩、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笔墨黑白是吉庆书法精神生命的生息处。
传统对吉庆而言不是历史的背影。书法也不是文字的伪形,不是书写结构的逻辑推演。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是理法更是心法。徒守结构图式陈法岂不沦为书奴。于是吉庆书法的继承就有了多重涵义。吉庆书法笔笔生发,因笔性(笔性是指行笔时锋毫散聚,曲直,墨量多寡在指尖预感到的将在宣纸上的笔墨形态) 得笔意,因笔态生笔韵。此非几十年的诗赋陶冶品性,人生载沉载浮的禅观修持和用笔体悟不可。而醒悟的本根在于“度”。有了这个“度”,王羲之“写兰亭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出乎其外,方可返观其境。
吉庆笔力遒拔沉凝,其用笔的起伏偃仰,老嫩枯润如烟霞明灭于素白之上。黑与白的不同态意,阴阳相生,相嵌相沁。时或白如女子箫吹秋月,黑似男子酒饮冬霜。男子的眉眼之间锁住对女子的思恋,男子的一言一行左右着女子的视线。女子是水做的,是活水不是止水。男子也不能自己贬了自己。其不同的黑白形态,起伏张敛,表现着心意趋向。笔意态度中的揖让、顾盼、俯仰、奇正、往复无际。寻态势不失其本,虽干涸不失其润,虽散落不失其厚,虽洇湿不失其珠(笔路清晰)。自为因果,自为适时的笔墨态度,赋予笔墨苍莽的精神气象。传达并唤起一种心境。渴笔毫散轻吟着阴阳复朝暮的通达,锋裹饱墨氤氲着春去春又来的沧桑。如诗境。前人曾言“板律不韵”,由此想到清乾隆帝一生写作近三万首律“诗”,诗乎?韵于吉庆书法而言,可谓魂魄。笔墨在黑白弥天中,离合断续,深幽发微。黑白摆布,各守其道。吉庆深知:纯阳不长,纯阴不生。黑白阴阳调适,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虽纵横穿插,纷若乱丝也无一处抵触。如缘定男女,琴瑟和鸣,间也嗔怪。又如路遇故友任心闲话, 不掩傻样。笔墨在大来大去的随性中豁显从容不羁。
行文至此,绕回李诗:妻不在身边,心神不宁。夫不在家中,冷衾难眠。夫妻间若不心心相印,李商隐又怎能啼咏出心胸拍浪,与爱妻厮守永远的祈盼——“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时心灵况境必然与寡鳏心间死灰不起有了自然的区别。 所以借李诗说吉庆书法:吉庆的书法真“我”表述,在妥帖的黑白关系中,在黑白摆布的相互观照中。若无观照,哪见吉庆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