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坚强不屈,什么是大国担当,什么是永筑和平,这一天,给出了答案。南京永志不忘,历史永志不忘。国家公祭传来的悲壮共鸣,在广阔的历史天空回荡。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今天是第三个国家公祭日。站在历史的节点,南京写下“永志不忘”四个字。
南京永志不忘惨绝人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无论那些国际上的跳梁小丑如何上蹿下跳,百般否认,铁的史实都无法被抹灭。南京大屠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只要还有痛感,都不会感觉不到那场浩劫带给南京的痛。
正因如此,南京才更加为正义的胜利而哭而笑。
南京永志不忘国际友人的无畏义举。12月12日,“南京不会忘记”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颁发仪式在南京举行。江苏首次向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南京民众、记录日军暴行的国际友人,包括约翰·拉贝、罗伯特·费奇等6位人士,颁发了“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
南京永志不忘守城老兵的惨烈牺牲。一场坚持了9年的民间祭奠活动在南京光华门堡垒遗址举行,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的志愿者们同抗战老兵一起,祭奠79年前顽强抵抗日军侵略而牺牲的战友、亲人。
1937年12月, 时任第87师259旅旅长的易安华接到命令,率兵组织收复光华门,不幸全军覆灭。为南京而战死的英灵还有很多。守城将士的浴血奋战,永远留在历史的镜头里,留在了南京的目光里。
南京永志不忘每一个个体的伤痛。12月12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交响音乐会《“永不忘却”——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十指连心,南京之痛和个体之痛是连在一起的。
昨天,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文指出: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不忘个体伤痛,让个体讲述拥有音量更大的播放器,既是体恤,也是共同营造控诉侵华日军暴行的历史平台。
家国之祭,从来都是一致的。越来越翔实的人证、物证,让那些不为人知的血泪变得清晰,让国家的立场变得厚重、坚韧。
南京永志不忘,中国永志不忘。每一年的国家公祭日都在隆冬中完成,一个国家把一个城市拥抱在怀,“冷冽”,不再是唯一的主题。什么是坚强不屈,什么是大国担当,什么是永筑和平,这一天,给出了答案。
南京永志不忘,世界为之动容。国际友人的后代们,对南京愈感心疼,也愈感亲切,是因为祖辈的义举,也是因为南京的铭记。
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让中外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士都感到欣慰的行动。
南京永志不忘,历史永志不忘。国家公祭传来的悲壮共鸣,在广阔的历史天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