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赏华丽的云锦、看工人用大花楼织机织锦、听南京白局传承人说唱……12月9日,现代快报联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组织美国交换生参观了云锦博物馆。在近距离接触了南京非遗文化后,来自美国11所高校的44名学生,不仅用流利的普通话点赞,还跟着南京白局著名表演艺术家徐春华学说南京话。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郝多 刘静妍/文 赵杰/摄
机杼声声,看呆美国学生
当天下午1点半,在解说员和老师的带领下,美国学生们穿梭在一幅幅展品中,一边欣赏华丽的云锦制品,一边聆听它们背后的寓意和故事,摩挲千年的历史文化。
“原来没有特别了解过云锦,之前有一堂课是讲联合国非遗项目,但光看书本没有概念。”美国学生奥乐福说,云锦各种各样的图案最有意思,“我姐姐是建筑家,我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和她分享,毕竟都有共通的地方。”
看过灿若云霞的云锦,更令大家叹为观止的是,现场几名工人正在用大花楼织机织云锦。据介绍,大花楼织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由1924个构件组成,从明代一直沿用至今。展馆里,几台正在作业的大花楼织机发出“呼哧呼哧”的机杼声,几名女工正在织云锦,她们脚踩织机下的竹竿,手上不停地拉扯着丝线……“太棒了!”美国学生们看呆了,忍不住啧啧称赞,有的拿出手机录视频。
跟着老艺人学说南京话
下午2点左右,云锦博物馆一楼的舞台上,南京白局表演开场。“十里秦淮好风光,千年胜迹美名扬。朱雀桥边乌衣巷,青砖小瓦马头墙。”南京白局传承人梁晓岚、黄薇、夏天、芮钟科正联袂表演《金陵游》。四位表演者用南京话说唱秦淮美景:“白鹭洲清波荡漾,媚香楼琴声悠扬。文德桥上观月亮,桨声灯影游画舫……”遍数金陵美食:“麻油煮干丝、什锦素菜包、葱油饼、豆腐脑、鸡丝面……”还穿插南京方言“乖乖隆的咚”“呱呱叫哦”,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台上,南京小伙夏天身穿一袭绣着红梅的白色长袍,他旁边坐着的两位穿旗袍的女老师是梁晓岚和黄薇。表演到高潮的时候,夏天的同学芮钟科上台助阵,一段现代感十足的说唱和日常的着装,与白局的古韵对比鲜明又无缝衔接。这四位表演者都是著名白局表演艺术家徐春华的弟子,其中,夏天和芮钟科都是90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弟子们表演完,74岁的徐春华老师登台给美国学生们讲述南京白局的传承和典故。“歌曲产生于劳动中。南京盛产云锦,白局就产生于云锦织机房。”徐春华介绍。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
说到白局和云锦的渊源,徐老师不禁唱起白局传统小段《机房苦》。作品描述的正是云锦机房里,工人们辛苦劳作的场景。“白局几百年来都没有商演,一直停留在织机房的自娱自乐。因此,白局的曲牌很古老,几百年来变化不大。”徐春华说,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而得名。
唱罢《机房苦》,徐春华老师还提到她的得意弟子——20岁的美国姑娘孟迪。“她今年年初来南京,跟我学白局不到半年,唱《机房苦》已经唱得很好了。”介绍完,徐老师又教起美国学生讲南京话。“今(gen)儿你们来到这块了。”徐老师耐心地讲解,“‘今天’,我们南京话就说‘哏儿’(音);‘明天’,我们就说‘们儿’(音)……”普通话基础已经很棒的交换生,很快学会几句地道的南京话。
让这些美国学生成为“中国通”
南京大学美国国家中文领航项目学术顾问陈学岭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参观云锦博物馆的总共44个学生,来自美国11所比较好的大学,“在南京大学学习半年,之后会用半年在中国各地实习。”陈学岭说,这个项目的学生都是美国在华中文水平较高的,最小的19岁,年纪大的也有结婚成家的。今年8月他们来到南京,参观过明孝陵、中山陵、栖霞寺等地,“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要培养中国通,所以会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他们中有一些人以后会留在中国工作,还有一部分会回到美国去美国政府工作,但这段学习经历对他们会有极大的帮助。”
来自美国中北部的24岁男生潘荣强说,他学了5年中文,“中国文化太丰富了,尤其喜欢古代思想和哲学。”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5年前的一个机会,他在美国认识了一些中国人,对汉语产生兴趣,于是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夏天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是来参加一个慈善活动,帮助中国偏远地区的英文老师学习英语。”潘荣强说,云锦非常漂亮,特别是亲眼看到一些金线,非常新奇,“这些都是我在美国看不到的,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