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点科学头脑和常识,都不会把洒水的玩意儿抬高成了不得的神器。治霾神话越喧嚣,越说明一些地方治霾思路混乱、治霾作风漂浮。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南方都市报昨天推出重磅报道,起底又一“治霾神器”:媒体调查发现,雾炮车日益流行,已成为多地政府采购的新型治霾工具。
在雾霾肆虐的今天,要是真有“治霾神器”出现,那真的是好事。然而,事实证明,所谓的“治霾神器”不过是讲“神话”而已。
“治霾神器”的买卖双方是厂家和地方政府。按理说,双方都应该拿出科学精准的证据来说明这款受到追捧的神器的功效,但双方回应社会关切时往往支支吾吾。
上个月山西阳泉市环境监测站投入300万元,购买了6台雾炮车。在某媒体刊发的报道中,该环境监测站站长郭历兵宣称,“经过我们的测算,空气中的PM 2.5降低幅度是20%左右”。然而,南都记者采访郭历兵后得知,他并没有做过测算,“我们的数据是从其他城市的报道中摘过来的。”
在专家看来,雾炮车就是一个洒水的玩意儿,根本没有说的那样玄乎。借助水压,让安装到炮筒的风扇将水冲散并打到空中,打出的水滴大小及其射程成了衡量雾炮车功效的主要指标,但这样的指标对于治理雾霾没有决定性作用。只能说瞬间“感觉好极了”。
稍微有点科学头脑和常识,都不会把洒水的玩意儿抬高成了不得的神器。
洒水车的华丽变身,是有关各方凭空放出的一记大炮,也是臭炮!
换句话说,“治霾神器”的一炮而红,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又裹上了雾霾。买卖双方心知肚明,但是却玩得很嗨,哪管巨资打水漂。说到底,这是一场行为艺术,邀功和忽悠民众,是最大的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治霾神器”屡屡招摇过市,甚至受到地方政府部门青睐,治霾的“艺术表演”也接二连三。
新京报盘点过一些引起争议的“除霾神招”或神器,包括防霾操、铺地毯、城市风道、柔翼无人机、人造龙卷风等,专家见招拆招:一个字,“悬”,两个字,“更悬”,三个字,“不可能”。
今年9月底,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无霾之洞”进驻北京。该塔身高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当人们看到“艺术家”的字样,就不难顿悟。
理论上说,想招治霾总比不作为强,但这得看想的是啥招,若是臭招、损招,那趁早别整。
当务之急,不仅要掀翻各路“神器”忽悠人的舞台,还要好好查一查地方购置神器、搭台“唱戏”的账目。看看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南方都市报直指雾炮车采购招标存在潜规则,这是不容忽视的线索。
治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艰巨任务。治霾如果尽想些花招,那和江湖术士施法有什么两样?
治霾神话越喧嚣,越说明一些地方治霾思路混乱、治霾作风漂浮。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