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是中国画的正宗本源,工笔画艺术的特点是恢宏富丽,阳刚雄强。自楚汉至唐宋,工笔画一直都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唐宋更是达到了工笔画发展的历史高峰,名家辈出,佳作如云,创造了中国画艺术的历史辉煌。工笔画,其繁复的制作方式与图像性,甚至比水墨还要具有所谓的中国性与文化性,但如何使之在当下重新激活,并且具有当代性与国际性?
这就要求我们来一次更为彻底的回归。回到材质的自然性以及格物方式。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他在大学章句里为“格物”做了注解:“格,至也;物,犹事也”。“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在“格物致知”论也有提到“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因此,“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在还没“格物”,穷尽事物之中的理之前就不会达到“致知”。所以,“格物致知”之说可说是一个对自然物理造型的“格法”,对自然物象“妙理”的探求,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中国人自古重情,然情本论文化的本源还是来自于自然,如工笔画之中有着代表性的“梅兰竹菊”的君子比德形象,那是在自然里建构个体生命的情性。因此,工笔画的精髓在于追求自然之物与生命情感相关之生气。早期工笔花鸟画就是追求自然与真切,让画面有着几般灵性的生气,吸取自然之形与色,以纤毫造化的工夫逼近真实。工笔画之妙就在于此“生意”,这个生意就是“自然性”。让我们这个年代如何以一种精致的工作重新达致生意与自然?即让技术重新返回自然?
工笔画发展到今天已承载了深厚的传统,然而面对当下,人们现代的生存体验已经与传统经验相分离,工笔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焕发新貌、如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到契合点,正是需要当代工笔画家不断做出的探索。不管是强调在工笔画中呈现出新锐面貌的工笔,还是提出以观念先行的新工笔也好。我们首先要明白工笔画不仅仅是一种工细的画法。显然当代的工笔艺术家为了推进工笔画的发展,已经开始在思想方法、语言语法上对过去的传统工笔画来了一个很大的拓展。
当原来的对于工笔画的界定已经承载不了现已产生的新内容,那么以媒介来命名相对就会好一些。只在媒介上作区分,而不是以技法命名,包容性会比较大,也会较少造成误解。在观念上,新时期工笔画家的反自然主义的创作在脱离了老一辈工笔画家那种自然主义的状态下创作的束缚。在视觉上,拓宽了原先工笔画的一些技法。
为了更应景、更贴近我们一种现代心理的预期,色彩上面突破了原有的禁忌和界限,在古画里没有大面积被使用过的桃红、粉蓝色,现在就可以毫无禁忌地使用它。在材料上,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对颜色提取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多的材料在工笔画上得以呈现。所有的对于工笔画的突破前提,就是不能失掉原有传统工笔绘画的质感,以及降低绘画的技术难度,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附加了更多的创新而已。所以新时期的工笔画,画面美感的成分或者画面技法的成分又可以作为审美趣味而独立存在。
此次诸子艺术馆所举办的工行记展览,参展艺术家有:陈娇娇、卢韵至、刘娇、李程琛、谭芷若、姚茜,展览将去关注一直处在蜕变,一直在前行的工笔艺术家的作品,让时间赋予他们变化,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