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研讨会暨表彰大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专家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追溯源头,很多都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期望值过高,太过追求完美是导致孩子成年后自卑、找不到自我、无法自我肯定的重要原因。
南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获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终身成就奖的桑志芹表示,应从中小学出发,从源头上及时疏导。
通讯员 高雅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俞月花
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多了
前不久,一条关于大学生患“空心病”的微信在网上流传。文中称,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想自杀。其中不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棒,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找不到自身价值。
心理老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荣获突出贡献奖的陶爱荣老师认为,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要分情况看。“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主动来心理中心咨询的多了,一些问题才暴露出来。这其实也是学生们寻求帮助,积极改善的举措。”
陶爱荣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学生心理咨询。“我们有5名专职的心理老师,实行班级院系学校三级联动,无缝对接。一年大概接待1000例。绝大部分学生受到人际关系困扰,部分学生因自卑,从小获得的肯定少,还有部分因失恋,少数还有手机成瘾等。”
家教过于严苛或致孩子成年后自卑
陶爱荣说,一名女同学来心理中心倾诉。其痛苦的原因是和舍友的关系处不好。因为地没有拖干净,导致宿舍被扣分,舍友们埋怨并孤立她。“我和她深入交谈后,讨论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她就说,因为小时候,遇到事情,妈妈总是对她吼,她也同样对妈妈吼,导致现在遇到问题,也会吼同学,而同学是不能接受这种方式的,于是产生了矛盾。”后来经过每周一次的反复咨询和跟踪,这名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在同学群里向舍友道歉。
很多学生很自卑,无法自我认同,十分痛苦。过去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其实不然。陶爱荣告诉记者,来咨询的学生反映,从小父母期望值过高,太追求完美,总是希望考满分,考名校,达不到要求就失望。孩子们说,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可就是达不到要求,总是令父母失望。从小得到的肯定太少,自己也没有自信心,觉得无所适从。而有些孩子,尽管家境不好,但父母给了竭尽所能的爱,同样成长得很自信,很健康。一些大学生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大学时候出现的,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累积叠加的。
专家呼吁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南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家桑志芹教授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加深刻感受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呈现出“发生早年化、问题严重化、成因复杂化、解决困难化”等特点。针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在高校规范专职心理教师的资格准入,推进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申报工作。另外在5·25(谐音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日,以及3·20(谐音咱爱您)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此外,还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辐射到中小学。“目前江苏全省大学已经实现全覆盖,全省共有81所高校开设必修课,11所高校开设必选课。而部分中小学从今年开始实施。我们呼吁更多中小学加入进来,重视孩子心理素质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